“老十啊,你的建议很有道理。”朱元璋赞许地说道,“朕会认真考虑你的建议的,迁都之事非同小可需从长计议,你先退下吧,朕要好好想想。”
朱元璋对朱檀的详尽分析感到十分满意,他心中对朱檀的欣赏溢于言表。朱檀的见识、智慧和沉稳让他看到了未来君主的影子,这让他不禁在心中暗自惋惜:这个朱檀怎么就生的这么晚呢?
如果朱檀是他的长子,是太子之辈,那他将会毫不犹豫地将大明的未来托付给他。朱元璋深知,选择一个有能力的继承人对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他看着朱檀离去的背影,心中五味杂陈。
然而,现实总是充满了无奈。朱元璋明白,尽管他对朱檀充满了期待和赞赏,但太子的位置已经有人选。他不能轻易改变这个决定,因为这关系到整个大明的稳定。
朱元璋叹了口气,将心中的遗憾深藏。他决定在未来的日子里,更加关注朱檀的成长和发展,尽他所能为这位年轻有为的皇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应天府。
紫禁城。
奉天殿。
朱元璋在朝堂上正式提出了迁都的议题,这一重磅消息立刻在朝臣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朝堂上顿时像炸开了锅一样。
六部尚书作为朝廷的重臣,自然不能对此事保持沉默。他们纷纷站出来发表意见,然而出乎朱元璋意料的是,这些平日里忠心耿耿的大臣们,竟然无一例外地提出了反对意见。
户部尚书首先发难,他忧心忡忡地表示:“陛下,迁都之事非同小可,需耗费巨额财力物力。如今国库空虚,百姓疲惫,实在不宜轻举妄动啊!”
紧接着,兵部尚书也站了出来,他严肃地说道:“陛下,北平虽地势险要,但距离边疆太近,一旦有战事发生,都城将首当其冲。臣认为,应天府地处江南腹地,更为安全稳妥。”
其他几位尚书也各抒己见,纷纷表达了对迁都的担忧和反对。他们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担心迁都会影响国家稳定,有的认为北平气候寒冷不适宜居住,还有的则担心迁都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可预料的问题。
朱元璋听着这些反对意见,心中的怒火渐渐升腾。他明白这些大臣们的担忧和顾虑,但他更清楚迁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瞪大眼睛,严厉地扫视着朝堂上的每一位大臣,试图用威严来压制这场纷争。
然而,大臣们似乎并没有被他的威严所震慑住。他们依然坚持己见,甚至有些人开始据理力争起来。朝堂上的气氛越来越紧张,一场激烈的辩论即将上演。
朝堂上的辩论愈演愈烈,各位大臣纷纷挺身而出,言辞激烈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陛下!”礼部尚书一步跨出,声音铿锵,“迁都乃国家大事,关乎社稷安危、百姓福祉。北平虽为故元之都,有其地利之便,但礼仪之制、文化之根皆在江南。岂可轻言迁都,弃我汉家文化于不顾?”
此言一出,不少文臣纷纷附和,强调北平作为异族故都,文化上与汉家传统格格不入,迁都恐引起文化断层。
刑部尚书则紧接着发言,他眉头紧锁,语气严肃:“陛下,迁都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北平地处边陲,治安状况堪忧。一旦迁都,必将带动大量人口流动,社会治安难以保障。臣恐迁都之后,乱象丛生,百姓遭殃。”
这番话立刻引起了部份大臣的共鸣,他们担忧迁都会带来社会动荡,对国家的长治久安不利。
然而,支持迁都的大臣们也不甘示弱。一位武将挺身而出,声音洪亮:“诸位大人所言差矣!北平之地,山川形胜,乃天然之屏障。迁都于此,可借地势之利,加强国防,确保国家安宁。何况,北平作为故元之都,已有一定的城建基础,迁都之后,只需稍加修缮,便可作为新都。”
此言一出,立刻有武将附和,他们强调北平的军事优势,认为迁都是加强国防、确保国家安全的必要之举。
朝堂上,文臣武将各执一词,辩论得不可开交。朱元璋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心中五味杂陈。他明白这场辩论不会轻易结束,必须做出决断。
终于,他猛地一拍龙椅,站起身来。朝堂上立刻鸦雀无声,所有大臣都紧张地望着他。
“够了!”朱元璋怒喝一声,“迁都之事,朕已深思熟虑。北平之地,确有其地利之便、军事之优。然尔等所言,亦不无道理。朕决定,迁都之事暂缓施行,着令相关部门详细规划、妥善安排。在此期间,任何人不得再议迁都之事!”
应天府的一处奢华酒楼,高耸于繁华的街市之中,宛如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磅礴,令人叹为观止。这座酒楼名为“醉仙阁”,是应天府内最为著名的风月场所,不仅建筑宏伟,更因其内部的奢华装饰和顶级服务而声名远扬。
而在醉仙阁的最顶层,隐藏着一间极为神秘的包间,专为达官贵人、朝廷重臣所设。这间包间装饰奢华至极,面积宽敞无比,足以容纳数十人而不显拥挤。一进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张巨大的圆桌,桌面用极为珍贵的红木打造,上面铺着锦绣桌布,流光溢彩,美轮美奂。桌上摆满了精美的玉器、瓷器和金银器皿,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的宝物。
墙壁上挂着数幅名贵的字画,既有古人的墨宝,也有当代大师的杰作,每一幅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和艺术韵味。此外,包间内还摆放着舒适的软榻和精致的茶几,软榻上铺着柔软的锦缎,茶几上则摆满了各种名贵的茶具和茶叶,供客人们休息品茗。
此刻,这间奢华包间内正聚集着数十位朝廷中最有影响力的大臣。他们身着华贵的官服,气宇轩昂,神态各异,但每个人都散发着一种威严而不可侵犯的气质。这些文官平日里在朝堂上叱咤风云,掌控着国家的命脉,此刻却聚在一起,密谋讨论如何反对迁都的事情。
“诸位大人,”一位年迈的文官缓缓开口,他的声音虽然低沉,但却充满了威严,“迁都之事,关乎我等切身利益,不得不慎重考虑。我们的产业、家族都在南方,根深蒂固,岂能轻易舍弃,跟随朝廷迁往北方?”
“李大人所言极是,”另一位大臣接过话茬,他眉头紧锁,显得忧心忡忡,“北方苦寒之地,气候恶劣,我等南方人岂能适应?更何况,北方临近军事前线,战火连天,危险重重。我等文官,身负国家重任,岂能身处险境,置家人于不顾?”
“是啊,”又一位大臣补充道,“迁都之后,南方必将失去朝廷的庇护,成为蛮夷之地。我等家族百年基业,岂能毁于一旦?更何况,南方物产丰饶,经济繁荣,是国家的根本所在。一旦迁都,南方的经济必将受到严重打击,国家也将陷入动荡之中。”
众人纷纷点头附和,脸上露出担忧之色。他们深知,迁都之事一旦成行,他们的利益将受到极大损害。因此,他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阻止这个计划的实施。
“诸位大人,”最初发言的那位年迈文官再次开口,“我们必须团结一心,共同反对迁都。明日朝堂之上,我等要联手进谏,向陛下陈述迁都之弊害,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对!”众人齐声应和,“我们必须联手进谏,誓死反对迁都!”他们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充满了决心和信念。
然而,就在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个侍卫推门而入,神色慌张地禀报道:“大人们,不好了!刚刚得到消息,陛下已经下令着手准备迁都事宜了!”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他们面面相觑,眼中充满了惊慌和不安。他们知道,一旦迁都计划开始实施,他们的反对将变得更加困难。
“这可如何是好?”一位大臣焦急地问道,“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阻止陛下的决定!”
“没错,”另一位大臣附和道,“我们必须立刻进宫面圣,向陛下陈述我们的意见和担忧。”说着,他站起身来,准备离开包间。其他人也纷纷起身,紧随其后。他们知道,此刻已经到了紧要关头,他们必须团结一致,共同面对这个挑战。
然而,就在他们即将离开包间的时候,最初发言的那位年迈文官却突然开口了:“诸位大人,稍安勿躁。此刻进宫面圣,恐怕并非明智之举。”他的声音虽然不高,但却让所有人都停下了脚步,回头望向了他。他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陛下既然已经下令准备迁都事宜,说明他已经下定决心。此刻我们进宫面圣,恐怕只会触怒陛下,反而适得其反。”
“那依李大人之见,我们该如何是好?”一位大臣疑惑地问道。其他人也纷纷将目光投向了那位年迈的文官,期待他能给出解决方案。那位年迈的文官沉思片刻,缓缓说道:“为今之计,我们只有联合更多的力量,共同反对迁都。我们可以联络朝中的其他大臣,甚至是一些有影响力的士绅和百姓,让他们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对力量,迫使陛下收回成命。”众人闻言,纷纷点头称是。他们知道,这位年迈的文官所言非虚,只有联合更多的力量,才能有效地阻止迁都计划的实施。于是,他们开始商议具体的行动方案,准备联络朝中的其他大臣和士绅百姓,共同反对迁都。这场密谋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直到天色渐暗,众人才纷纷离开包间,各自回去准备接下来的行动。他们知道,接下来的斗争将会异常艰难和激烈,但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决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家族而奋战到底!
应天府。
紫禁城。
乾清宫。
一处暖阁。
朱元璋看着奏章,剧烈地咳嗽起来。
朱元璋坐在乾清宫的暖阁中,原本宁静的氛围被突如其来的怒火打破。他的目光如炬,紧紧盯着手中的奏章,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尖锐的刀,深深刺入他的心中。这份奏章,是锦衣卫经过长时间暗中侦查后精心整理出的,详细记录了应天府中那些文官大臣在背地里如何密谋反对他的迁都大计。
奏章中,那些大臣们的言辞犀利、举动狡猾,他们利用醉仙阁的奢华包间作为掩护,私下里串联、策划,企图阻挠迁都的进程。而更让人气愤的是,这些大臣们平日里在朝堂上表现得毕恭毕敬,对他这位皇帝言听计从,但私下里却露出这般狼子野心。
朱元璋的手紧紧握着奏章,他的指节因为过度用力而发白,甚至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的青筋。他的胸膛中仿佛有一团烈火在熊熊燃烧,那是被背叛、被欺骗后的愤怒之火。这些大臣们,他们不仅辜负了他的信任,更在关键时刻对他的决策进行阻挠,这简直就是在挑战他的皇权!
“来人!”朱元璋的声音在暖阁内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门外的侍卫立刻应声而入,跪倒在朱元璋面前,等待他的吩咐。
“传锦衣卫指挥使蒋瓛!”朱元璋冷冷地命令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令人胆寒的杀意。
片刻之后,蒋瓛急匆匆地赶到暖阁。他身为锦衣卫的指挥使,自然知道这个时候皇帝召见他意味着什么。他跪倒在朱元璋面前,神情凝重地问道:“陛下,有何吩咐?”
朱元璋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将手中的奏章狠狠摔在蒋瓛面前!
蒋瓛瞬间被吓了一大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