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明鲁荒王:家父明太祖 > 第310章 东瀛天崩地裂!跪求大明饶命!

  九条政孝从王座前退下,心头却没有半分轻松。

  “说服大明皇帝退兵”,说得轻巧,做起来比登天还难!

  他太了解那个庞大帝国的脾性了,自诩天朝上国,视东瀛为蛮夷之地。

  此番大明来势汹汹,显然是有备而来,绝不是几车金银财宝就能打发的。

  “少主,您真的决定要去大明吗?”

  回到府邸,九条政孝的心腹武士,加藤段藏,一脸担忧地问道。

  加藤段藏跟随九条政孝多年,对他忠心耿耿,情同手足。

  “事到如今,还有别的办法吗?难道真要眼睁睁地看着大明铁骑踏破我们的家园吗?”

  九条政孝眉头紧锁,语气中带着一丝无奈。

  “可是……大明皇帝和那鲁王都不是易与之辈,您此去……”

  “我明白,此行凶多吉少。”

  九条政孝深吸一口气,“但总得有人去做,不是吗?“

  加藤段藏张了张嘴,还想再劝,最终还是化作一声长叹。他知道,九条政孝决定的事情,谁也改变不了。

  九条政孝转身走进书房,开始为出使大明做准备。

  他深知,此去大明,凶险万分。

  大明皇帝的怒火自不必说,那位传说中杀伐果断的大明鲁王,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想要说服他们退兵,绝非易事。

  他命人找来大量关于大明的书籍,仔细研读大明的历史、文化、以及那位大明皇帝和鲁王的喜好,试图从中找到一丝突破口。

  同时,他也开始着手准备贡品。

  他知道,想要打动大明皇帝,除了诚意,还需要足够的“礼物”。

  东瀛虽然贫瘠,但多年的积累,还是搜罗了不少奇珍异宝。

  黄金、白银、珍珠、玛瑙、珊瑚、象牙……各种珍宝琳琅满目,闪耀着诱人的光芒。

  除此之外,他还精心挑选了数百名美丽的东瀛少女,作为此次出使的“礼物”之一。

  这些少女都是经过精心训练的,不仅精通琴棋书画,还懂得如何取悦男人。

  九条政孝相信,只要大明皇帝和那位鲁王是正常男人,就绝对无法拒绝这些“礼物”。

  当然,除了这些明面上的准备,九条政孝也没有忘记暗地里的安排。

  他深知,这一路上危机四伏,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他秘密召集了一批忠心耿耿的武士,将他们乔装打扮成随从,暗中保护自己。

  这些武士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个个武艺高强,忠心不二,是他最后的底牌。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九条政孝便率领着庞大的使团,踏上了前往大明的征程。

  浩浩荡荡的船队,满载着东瀛的希望和屈辱,缓缓驶离了港口,朝着那个强大而陌生的国度驶去。

  望着渐渐远去的故土,九条政孝的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此去凶多吉少,但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为了东瀛,他只能硬着头皮走下去,哪怕前面是刀山火海……

  大海茫茫,波涛汹涌。

  应天府,皇宫御书房内,朱元璋身着常服,正襟危坐于龙椅之上。

  他浓眉紧锁,手中紧紧攥着一封奏折,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

  下方,文武百官分列两侧,气氛沉闷,落针可闻。

  “诸位爱卿,倭寇遣使来朝,意欲何为啊?”

  朱元璋宏亮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寂静,带着几分压抑的怒火。

  “启禀皇上,”

  文官之首,丞相李善长上前一步,躬身说道:

  “倭寇此番遣使,定是惧怕我天兵神威,想要求和了。”

  他捋了捋花白的胡须,眼中闪过一丝得意,“依老臣之见,不如借此机会,好好宣扬我大明礼仪之邦之风范,令其退兵,永世称臣纳贡!”

  李善长话音刚落,武将队列中便响起一声冷哼。

  只见身躯魁梧的徐达大步走出队列,粗声说道:

  “李老头,你莫不是老糊涂了?倭寇狼子野心,屡犯我大明海疆,如今不过是吃了败仗,便想要求和?哼,依我看,就该一鼓作气,将他们杀个片甲不留!”

  徐达一边说着,一边挥舞着砂锅大的拳头,仿佛要将那远在千里之外的倭寇一拳砸碎。

  “徐达!不得无礼!”朱元璋低声呵斥了一句,目光却带着几分赞赏。

  他何尝不想将倭寇彻底剿灭,以绝后患?

  只是如今战事吃紧,国库空虚,若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自然是最好不过。

  “皇上,”

  一直沉默不语的汤和突然站了出来,他面容严肃,语气沉重:

  “臣以为,此事还需谨慎对待。那倭寇狡诈多端,此番遣使,或许只是缓兵之计,我们不可不防啊!”

  “汤和,你可是担心你的宝贝女儿?”李善长阴阳怪气的声音响起,带着几分讥讽。

  汤和的女儿便是鲁王朱檀的王妃,此次东征,朱檀身先士卒,若是倭寇真的只是缓兵之计,那他岂不是身陷险境?

  “李善长!你……”汤和闻言大怒,刚想发作,却被朱元璋挥手打断。

  “好了,都给朕住嘴!”朱元璋猛地一拍龙椅,怒喝道,“你们吵吵嚷嚷,成何体统!”

  殿内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朱元璋的身上。

  “汤和,你继续说。”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压抑着心中的怒火,沉声说道。

  “臣以为,”

  汤和定了定神,继续说道;

  “为防万一,我们应该立刻增兵东瀛,支援鲁王殿下,同时也要做好万全准备,以防倭寇诈降!”

  “增兵?”朱元璋眉头紧锁,沉吟片刻,问道,“如今国库空虚,如何增兵?”

  “这……”汤和一时语塞。

  “皇上,”

  刘伯温站了出来,躬身说道:

  “臣以为,可以效仿前朝,开海禁,鼓励民间商贸,以充盈国库。”

  “开海禁?”朱元璋眉头一挑,眼中闪过一丝犹豫。

  ……

  御书房内的争论还在继续,而远在千里之外的东瀛使团,此刻正停泊在长江口岸。

  九条政孝站在船头,眺望着远方隐隐约约的陆地,心中充满了不安和忐忑。

  “殿下,前面就是大明的国土了。”

  一名随从走到九条政孝身后,低声说道。

  九条政孝没有说话,只是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一股莫名的压迫感涌上心头,让他感到一阵窒息。

  “传令下去,所有船只,靠岸!”

  晨光熹微,巍峨的应天府城门缓缓打开。

  一辆装饰着金丝楠木的华丽马车在数十名武士的簇拥下,驶入了这座古老的都城。

  马车内,九条政孝身着绣着金色祥云的精美和服。

  然而他俊秀的面容上却不见丝毫的得意之色,反而布满了掩饰不住的焦虑和不安。

  “殿下,前方就是皇宫了,您不必太过忧虑,大明皇帝陛下素来仁慈,此次您亲自前来请罪,并奉上贡品,陛下定会网开一面,饶恕我等的罪过。”

  一名年长的武士低声安慰道,试图缓解车内的压抑气氛。

  九条政孝勉强挤出一丝笑容,心中却充满了苦涩。

  他此次前来大明,表面上是代表倭国前来请罪求和,实际上却是来探听虚实的。

  前些日子,倭寇在东瀛沿海屡屡进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明沿海百姓苦不堪言。

  大明鲁王震怒,发动明军,势要将倭军一网打尽。

  他们的倭军虽然凶悍,但在大明水师的铁蹄下,却如同土鸡瓦狗一般不堪一击,节节败退,损失惨重。

  眼看就要全军覆没了,倭军这才想起大明皇帝的威严,连忙派他前来求和。

  九条政孝此行,除了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还带来了降书,可谓是诚意满满了。

  然而,朱元璋的态度却让他感到了一丝不安。

  早朝之上,金碧辉煌的大殿内,文武百官按品阶排列两旁,气氛庄严肃穆。

  九条政孝在使者的带领下,战战兢兢地走上大殿,跪倒在地,用并不熟练的大明官话说道:

  “外臣九条政孝,参见大明皇帝陛下,吾皇仰慕天朝上国,特遣外臣前来,献上贡品,以表诚意……”

  他一边说着,一边示意身后的随从将带来的金银珠宝、精美字画等贡品一一呈上。

  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面沉如水,一言不发,只是冷冷地看着九条政孝,目光锐利如刀锋,仿佛要将他看穿一般。

  九条政孝只觉得浑身冰冷,冷汗浸透了后背的衣衫,连大气都不敢喘一下。

  “你说的可是真心话?”

  也不知过了多久,朱元璋终于开口了,语气低沉,却仿佛带着一股无形的压力,让九条政孝几乎喘不过气来。

  “外臣句句属实,绝不敢欺瞒陛下!”

  九条政孝连忙叩首道,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

  “好,既然如此,你就先在驿馆住下,等候朕的旨意吧。”

  朱元璋挥了挥手,淡淡地说道。

  “这……”

  九条政孝还想说些什么,却被身旁的礼部官员拉了起来,示意他不要再多言。

  他无奈,只得叩谢皇恩,跟着礼部官员退出了大殿。

  回到驿馆之后,九条政孝便立刻召集随从,商议对策。

  “殿下,这大明皇帝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为何迟迟不肯答应我们的请求?”

  一名武士焦急地问道,语气中充满了不安。

  “是啊,以前我们倭国犯了大明的边境,只要稍微表示一下歉意,进献一些礼物,大明皇帝就会既往不咎,怎么这次……”

  另一名武士也附和道,眉头紧锁,百思不解。

  “难道,大明皇帝想要借此机会,彻底解决我们倭国?”

  一名武士突然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惊恐。

  此言一出,房间内的气氛顿时变得更加凝重起来。

  是啊,如果大明皇帝真的想要灭掉倭国,那他们这次前来,岂不是自投罗网?

  九条政孝脸色阴沉,一言不发,心中如同翻江倒海一般,各种念头此起彼伏。

  就在这时,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

  “谁?”

  一名武士警惕地问道。

  “几位大人,我家老爷是礼部侍郎,特地备下薄酒,想要款待几位,还请几位大人赏脸移步。”

  门外传来一个谄媚的声音。

  九条政孝等人对视一眼,眼中都闪过一丝意动。

  莫非,这是大明朝廷想要私下里跟他们谈判?

  想到这里,九条政孝顿时来了精神,连忙吩咐随从打开房门。

  “那就有劳这位大人带路了。”

  九条政孝笑着对门外之人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急切。

  九条政孝一行人跟着那下人七拐八绕,穿街过巷,最后在一座气派的府邸前停了下来。

  那侍郎笑眯眯地做了个“请”的手势,说道:

  “几位大人远道而来,一路辛苦,请进,请进!”

  九条政孝等人带着疑惑走进了府邸,发现院内早已摆好了酒席,一名身穿紫色官服,头戴乌纱帽,面容白净,留着两撇八字胡的官员正坐在主位上,笑吟吟地看着他们。

  “本官胡惟庸,忝为中书省丞相。”

  那官员起身拱手道,语气和善,丝毫没有架子。

  九条政孝等人连忙回礼,心中却更加疑惑了。

  这胡惟庸可是当朝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么会屈尊降贵来招待他们这些倭国使节?

  难道,这其中有什么阴谋不成?

  胡惟庸似乎看出了他们的顾虑,笑着说道:

  “几位大人不必多虑,本官久闻倭国文化源远流长,今日一见几位,果然是仪表堂堂,气度不凡啊!”

  “本官对倭国文化颇有研究,今日特设宴款待,一来是为了表达大明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热情,二来也是想跟几位大人好好探讨一番倭国文化,还望几位大人不要推辞才好。”

  九条政孝等人见胡惟庸如此坦诚,也不好再推辞,便纷纷落座。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胡惟庸谈吐风趣。

  引经据典,从倭国的和歌俳句,谈到武士道精神,再谈到茶道花道,无一不精。

  听得九条政孝等人是连连点头,赞叹不已,原本的戒备之心也渐渐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找到知己的欣喜。

  “说起来,本官对贵国的织田信长也十分敬佩啊!此人雄才大略,武功盖世,可惜天妒英才,竟然被自己人给害了,真是令人扼腕叹息!”

  胡惟庸放下酒杯,故作惋惜地说道。

  “丞相大人也听说过织田信长?”

  九条政孝有些惊讶地问道,织田信长在倭国也算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没想到远在大明,竟然也有人知道他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