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杨震甚至沒有批准这款坦克所使用坦克炮的量产,甚至还将动机仿制的重点,转向了bt七坦克所使用的四百五十马力的动机,t二六坦克即便已经可以制造,但最终除了少部分的动机,用來替换使用寿命短的原厂货之外,还是一辆都沒有制造和生产,甚至连试生产都沒有进行。
动机是例外,是因为苏制的原厂货使用寿命实在太短了,在抗联高强度的训练之下,报废的度远远过了苏军的标准,如果不事先生产出一部分,很多的坦克根本就无法上战场就要趴窝了。
结果现在想要临时抱佛脚,无论如何也一口气拿不出來足够数量的,这也是杨震对熊大缜偷梁换柱行为,最终默认的主要原因,毕竟这其中,自己要占据了主要的责任,杨震又不是那种遇责任向下推卸的人。
其实即便到第二阶段会战结束,原本计划为德制三号坦克换装的苏式四十五毫米坦克炮的计划,在装甲兵的坚持之下,也沒有能够得到完全的执行,对于总部这个换装计划,装甲兵那边并不欢迎。
德制五十毫米坦克炮,性能优良,穿甲威力和精度要远比苏式四十五毫米炮要大的多,特别是在四二年开始,苏联人转让过來的三号坦克,绝大部分都是换装了六十倍身管的长身管型,甚至不比苏制七十六毫米坦克炮差到哪里去。
配合德国坦克精良的观瞄系统,其杀伤力甚至还要在苏制t三四坦克之上,尤其是五百米之外的远距离杀伤,几乎可以说是抗联几种坦克之中最好的,别说苏制坦克,就是英制坦克也远远的不如。
在此次会战之中,几款德军坦克的优异表现,特别是三号坦克精良的观瞄系统和五十毫米远射程的精度和威力,相当的受到坦克兵的欢迎,而且在五十毫米口径各种炮弹,已经可以自产的情况之下,在换装四十五毫米苏制坦克炮那么就真的有些浪费了。
相比之下苏制的t三四坦克因为人机功能太差,更换配件过程异常复杂,观瞄系统的过于落后,特别是变箱设计落后,使得换挡对于中国人的体型來说过于吃力,反倒还不如德制三号坦克受抗联装甲兵的欢迎。
在装甲兵强烈要求之下,最后只是将四号短身管型号上的那种性能差到家的七十五毫米短管炮,换为苏制t三四坦克使用的七十六毫米火炮,苏军转交的三号坦克之中,除了极少数装备三十七毫米火炮的初期型号之外,其余的最终还是保留了原有的五十号毫米坦克炮。
而随着美英坦克援助,苏联方面转交的德军坦克6续到位,以及抗联自己仿制的t三四坦克投产,车体与动机马力过小,几乎沒有改装余地,装甲过薄等一系列缺点,抗联装备了四十五毫米坦克炮的t二六坦克,反倒是到了四二年中,便基本全部退出一线作战部队。
只有部分经过改造的bt七型坦克,因为比较适合在山地以及水网地带使用,在经过改装,增强了装甲防护力之后保留了下來,抗联装备的两种使用四十五毫米坦克炮的两种坦克,在最终的结局上,倒是与他们在苏联的同类相同。
而另外的一种苏式坦克,结果却是与他们在苏联的同类正好相反,苏制t三四坦克在进入抗联之后,除了装甲厚度和大口径、宽履带对复杂地面的通过性之外,其余的性能在抗联装甲兵部队几乎是恶评如潮。
落后的观瞄系统,反应缓慢的射击效率,极其恶劣的人机功效,尤其是只使用两支操纵杆的驾驶方式,以及恶劣的变箱设计,使得操纵性极差,甚至有时候驾驶员需要用扳手來敲打换挡器,才能实现换挡,都成为装甲兵不太欢迎这种坦克的原因。
坦克开动时候巨大的噪音,在长途奔袭的情况之下,简直让乘员痛不欲生,一开动就浓烟滚滚的动机,使得这种坦克根本就无法执行突袭任务,在抗联坦克兵眼中,驾驶这款坦克简直就是遭罪。
原本沒有德国坦克的时候,装甲兵对于得到这种装甲厚实,火炮口径过几乎抗联原來所有坦克的新型装备还雀跃不已,但是在作战之中,吃够了这种人机功效差到家苦头的部队,再看看配备了的德制坦克的兄弟部队,却是羡慕不已。
相对于不受欢迎的t三四坦克來说,德国人的三号和四号坦克却是最受欢迎的,尤其是四号坦克,除了变箱出的噪音、夏天时候散的热量,以及七十五毫米短管火炮太小的威力这几个缺点之外,在所有战士的眼中简直就是完美的。
这到不能说是装甲兵在刚刚吃饱肚子的情况之下,就马上开始挑食,也不是吃完饭,扔掉碗就骂娘,只是在有了对比和挑选的情况之下,部队对一种所谓新式装备的评价与反应而已。
苏制坦克恶劣的人机功效,导致了不受欢迎,再加上抗联关于装备调整方面的决策,使得这种坦克在抗联的生产数量,与在本国生产数量高达几万辆的产量相比,总产量可怜的只有一千多辆。
这其中还包括使用t三四坦克底盘的,诸如自行火炮、架桥坦克等,占据了将近一半产量的变形车,就算抗联工业基础薄弱,但是在得到大批的美制装甲钢,以及苏联专家的协助之下,这么一点的坦克产量也够少的了。
这种坦克数量过少的产量,与其说是抗联制造用來上战场厮杀的装备,还不如说是通过少量的生产和制造,让抗联学习怎么制造和设计坦克的一个锻炼阶段,其实杨震也就是这个意思。
因为杨震很清楚,美国人和英国人是不会把坦克制造原理和生产技术交给抗联的,而中国人,必须要能够获得自己的坦克设计与制造能力,在能获得來源有限的情况之下,怎么样学习制造坦克,苏联人是唯一的一个选择。
不仅产量少,而且抗联生产的t三四型坦克与原型相比,在苏联转交过來的德国战俘中工程师的协助之下,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变箱和操纵系统改为美式,观瞄系统采取了德式,甚至坦克中的蓄电瓶位置和充电方式都改为美式,以便减轻维修负担。
就连炮塔结构,也按照四号j型坦克做了一定的调整,改变了原有只能装进两个乘员的小炮塔,导致乘员过于拥挤,还要兼任装填手的车长沉重的负担,整个坦克内外,已经是完全的脱胎换骨了。
沒办法这种坦克的操纵系统,对于身体素质远不如苏联人的中国人來说,简直就是一种灾难,很多时候,换个档都需要驾驶员手脚全部都用上,用足力气才能换一个档位,甚至时不时的还要用锤子去硬砸换挡器,才能保证那玩意顺利工作。
驾驶的时候只要稍微一疏忽,搞不好这种坦克就直接來一个大翻身,连续行驶过一百公里,疲惫不堪的驾驶员,就只能被人从坦克里面拽出來,这种情况别说作战了,一炮沒开人就累瘫了。
相对于苏联战时的巨大消耗,有着各方面转交过來的德制坦克和美英援助坦克足以应对战局,以及日军与德军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特别是在从四二年起接收的四号长身管坦克,已经可以秒杀日军几乎所有新式坦克的情况之下,抗联的坦克生产,倒是不必像苏联人那样不惜工本,开足马力全力制造。
可以针对t三四坦克各种的缺点,慢慢的进行调整和改进,这也是根据中苏两国战场,所面对的不同压力,所作出的不同选择,用杨震的话來说,饭要一口口的吃,先打牢基础,才是最急需做的,军工部门也就沒有急于投产,而是针对这种坦克的不足进行了一定的改进。
在这么一番搞下來之后,除了大致外形,主要是底盘以及火炮还与原型车相同之外,抗联自己制造的这款坦克,实际上与苏联提供原型坦克相比已经是两码回事,这种坦克人机功效恶劣的弱点,已经得到了一定的改善,至少一个长途奔袭之后,驾驶员被人硬拽才能出來的情况不会在出现,虽说生产费用多少有了一些增加,但是驾驶抗联自行改进过的坦克,至少要比苏联货轻松的多了。
当然抗联t三四坦克生产,还是到了四二年中美国人开始提供装甲钢,德国战俘协助进行改进了部分图纸和资料之后才开始进行,至少在几个月之后,展开的下一阶段会战之中,是使用不上了,甚至就连坦克炮和备用动机,也是沒有的。
为此次会战中,抗联预备实施的大规模装甲突击战术准备工作,颇费周折却是肯定的,主要问題就是坦克炮弹的生产与制造上,只不过杨震这个时候,还沒有料想到而已,因为苏联人如此顺利的履行协议,是抗联所有的领导人都沒有想到的。
当然,如果说一点准备也沒有那是不可能的,但无论是作为全军一号、三号的杨震和郭炳勋两个人,还是装备部长熊大缜,或是装甲兵司令员陈翰章,都沒有想到过苏联一口气转交过來这么多的坦克。
原本只做好接收百余辆,甚至是几十辆德制坦克的抗联,一下子被苏联人一口气转交过來这么多辆坦克,多少搞的措手不及,无论是乘员组还是后勤保障,都沒有做对应的工作,甚至连对应的接收人员,都沒有准备充足。
最终所有完成全训的乘员组,不仅原定留用的部分意大利坦克全部直接退出一线部队,甚至在提前淘汰了部分t二六坦克的情况之下,也只能优先保证作为主要突击力量使用的两个装甲师,以及两个独立装甲旅,外加使用那二百辆玛蒂尔达二步兵坦克组建的独立营。
至于原本只是刚刚完成组建装甲三旅,以及几个独立坦克团虽说配齐了装备,但是合格的乘员组以及维修保障人员,却出现了明显的不足,在其余的装甲部队开上前线之后,只能留在后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