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初唐:砥砺前行 > 第三十九章 将倭国赶离朕的银山

  第377章将倭国赶离朕的银山

  陈青兕得到刘仁轨的回信,看着黑齿常之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满意地点了点头,这头猛虎终于露出了爪牙。

  对于黑齿常之表现出来的实力,是一点也不例外。

  这位仁兄可在打的巅峰时期的吐蕃一点脾气也没有的大将,论及军事实力,放眼将星云集的大唐都是出类拔萃的存在。

  为此他还特地写了一封信给黑齿常之,以示嘉奖。

  至于对刘仁轨的问题,陈青兕早有决定,他并没有让刘仁轨继续进攻,而是守着攻占的土地,让刘仁轨一边安抚民心,一边了解周边的地形,收买可用可信之人。

  至于进攻之事,陈青兕在等,既等李治的授权,也在等倭国的反应。

  陈青兕并不打算此次一举覆灭倭国,倒不是实力不行,而是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得到李治的支持。

  小日子畏威不畏德不假,但基本的民族韧性还是有的。想要让他们臣服并不容易,更有可能步入历史上明朝安南事故,让唐军陷入战争泥潭。

  倭国位于大海之上,军队后勤补给困难,真陷入泥潭,对于大唐极为不利。

  毕竟倭国给大唐当儿子都不够资格,哪有成为对手的荣幸,让唐廷将心神放在他们身上。

  这个时代大唐的对手只有两个,一个吐蕃,一个大食,当然内部可能还有一个。

  总而言之,倭国当前的一亩三分地,不值得唐军对他劳师动众。

  当然,陈青兕也不打算因此放过倭国,得打断他们的骨头才行,让他们以后见着唐大人第一反应就是弯腰行礼。或许以后,大唐真就举目无敌的时候,能够一脚将之覆灭。

  陈青兕的奏疏横跨东海,送到了洛阳。

  李治向来都是一个爱折腾的皇帝,没事也得弄点事情出来。

  历史上李治就对经营东都很感兴趣,多次来洛阳办公。

  只是因为陈青兕的出现,唐朝的经费一直很紧张,让李治安分了一点,并没有如历史上那般奔波于长安、洛阳两地。

  随着一年余的休养,朝廷经济情况有所好转,李治在今年年初,下令摆驾洛阳,打算在洛阳住上一段时间。

  故而陈青兕的奏疏直接送到了洛阳,送到了房仁裕的手上。

  不错,正是从百济返回中原的房仁裕。

  房仁裕回到了洛阳,面见了天子。

  李治并没有责罚他,而是勉励了几句,不久之后,便安排他担任兵部侍郎,在庙堂中枢任职。

  陈青兕是有直达天听的权力的,不过他对于这个权力,从来不滥用。

  他的奏疏走的是正常流程,传到兵部,然后由兵部传到议政厅的宰相手上,经由宰相审核,再传到李治面前。

  陈青兕离开的这年余间,庙堂发生了不少的事情。

  其中事关兵部的便是原兵部尚书姜恪升迁了,同中书门下三品,取代了老上司任雅相,成为庙堂上武将一方的宰相。

  至于任雅相因病逝世……

  现在兵部尚书的位置空缺,房仁裕这个兵部侍郎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兵部的一把手。

  看着陈青兕一战覆灭了扶余丰,还顺带收拾了支援的倭国四万兵马,房仁裕那粗糙的大手甚至抖了抖,一手甚至忍不住按在胸口,觉得心脏有些抽痛。

  其实在离开百济的时候,他已经知道陈青兕会成功的。

  不只是因为自己探路,用实际行动给对方指出了应该规避的方向,在与之交接的几个月里,陈青兕表现出来的胆魄能力以及手段,确实在他之上。

  但即便如此,他也觉得陈青兕应该要耗费一段时间,才能解决百济的事情。

  现如今半年不到,百济大势底定。

  这不显得自己很无能?

  缓了好一阵子,房仁裕这才继续看下去,见陈青兕已经反攻到倭国本土,还提议继续进攻,迫使倭国割地乞降,神色有些感慨,却又有些阴晴不定。

  既佩服陈青兕的了得,也觉得别扭,陈青兕表现的越好,越显得他无能。

  一张老脸燥的通红。

  不过不管如何心有芥蒂,房仁裕都不敢扣陈青兕的奏疏,看过之后,第一时间亲自送到议政厅。

  此刻在议政厅值守的是上官仪……

  上官仪在陈青兕离开以后,很快得到了李治的重用。

  他需要一个文儒领袖来统领文坛,以打压关东士族在士林心中的地位。

  陈青兕不在,上官仪这个备胎,理所当然的站了出来。

  值得一说的是上官仪取代了许圉师的位置。

  至于许圉师被李治借故贬罚到了相州当任刺史……

  许圉师遭贬,其实与陈青兕是有一定关系的。

  李治帝王心思,不轻信任何人,对于未知的威胁,能避免他会果断的避免。

  陈青兕出征百济,手握地方军政大权,还负责地方升迁,权力之重,为边帅之首。

  李治明白就百济所要面对的情况,这些权力是必须下放的。

  李治多疑,却不会因为多疑而误事,不敢放权。

  为了大唐的千秋伟业,李治是敢于用人的。

  不过他也会因此在庙堂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就如贬罚许圉师。

  许圉师对陈青兕的文采推崇备至,还是他的老上司。

  一个位高权重的宰相,一个手握军政大权的边帅,两人万一有个勾结,危害是无法估算的。

  所以李治很干净利落的便将许圉师打发掉了。

  上官仪看着房仁裕递来的奏疏,看着陈青兕若秋风扫落叶一般,平定了百济的内乱,也是一阵纠结。

  他是知道自己现在的地位跟陈青兕的离去,戚戚相关。

  陈青兕不走,文儒领袖轮不到他来当。他也不可能升为宰相,号令京畿士子。

  正是因为陈青兕走了,自己才能坐上这宰相的位子。

  现如今百济已定,他不会回来吧?

  上官仪脸色紧绷,有些慌乱,给他一年时间,他有信心培养一批上官党,能够无惧陈青兕的归来。

  现在他拜相不过数月,还不足以培养出可以与得到来济遗产的陈青兕相提并论的力量。

  定了定神,上官仪继续看下去,见陈青兕有攻打倭国的意思,看他谋划,也放心下来,确定陈青兕没那么快回来。

  上官仪道:“房侍郎,你我一起面圣,向陛下禀报此事!”

  上官仪身为宰相,知陈青兕所说之事重要,直接领着他面圣。

  李治正在乾元殿处理政务,武皇后在一旁帮忙整理奏折。

  这有一就有二。

  李治身体不适,御医让他莫要操劳,只能将一些简单应付的奏章让武皇后一并处理。

  武皇后善于把握机会,将事情处理的妥妥帖帖,已经成为了李治工作上的臂膀。

  以往李治见朝臣还会让武皇后避让,现在已经由她在帘后旁听了。

  得知上官仪、房仁裕带着陈青兕的奏疏求见,心系海东情况的李治立刻让两人入殿。

  武皇后也识趣的自行退到了帘子后面,帘子很密,看不到彼此身影。

  武皇后竖着耳朵,认真听着,神色肃穆。

  武皇后心思深沉不假,但她从未接触过政务,直到李治让她在一旁旁听,让她接手一些简单的事务。她才发现,世上竟有这般有趣的工作,只是朱笔一挥,便能定天下一切之事。只是她自幼学的是女训女戒,从未接触过政务,对于行政一窍不通,很多地方都听不太明白。

  但她愿意学肯学,不管听不听得懂,都将之记在脑袋里,反复琢磨,水平已经大为长进。

  殿中李治让上官仪、房仁裕坐下,自己迫不及待的翻阅手中奏章。

  看到陈青兕在乌鸦岭大破百济叛军,生擒扶余丰,将之枭首示众……

  “好,好,好!”

  李治一时间连说了三声好,激动的将手中奏疏放下,起身走了两步,抒发那股喜悦。

  三声好,所指三事。

  第一好:大破百济叛军,平定百济内乱。

  第二好:大破倭国,将之尽数歼灭。

  第三好:将扶余丰直接枭首示众。

  尤其是第三好,直接解决了一场未知的政治纠纷。

  扶余丰在百济掀起的复国行动,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朝廷这边是以扶余义慈为百济正统,但现在部分百济人将扶余丰视为正统,如果陈青兕为了安抚复国军,许诺饶扶余丰的性命,将会留下不小的政治隐患。

  陈青兕这里直接将之处死,由始至终都不承认扶余丰的政治身份。

  这事就干的非常漂亮,让李治非常满意,无可挑剔。

  李治稳定了情绪,回到位子上,重新拿起奏疏细看,看到陈青兕安排刘仁轨攻入倭国本土也没有异议。

  对于倭国,李治并没有好感。

  大唐周边四夷,只许称王,不许称皇。而倭国明里对朝廷巴结,背地里却一直以东方的皇帝天子自居。

  李治是不知道这情况的,礼部隐隐有所察觉,但也没有什么实据,也不方便去查,只是态度上冷了几分。

  礼部这一冷,李治对于倭国就自然没有印象了。

  现在看倭国竟然敢支援扶余丰,还派兵四万,给对方一个教训理所应当。

  但看陈青兕提议进攻倭国,李治这位天子的脸色有些不好看了。

  身为皇帝,他讨厌这种在掌控之外的东西。

  陈青兕的主要任务是镇抚百济,为将来的征伐高句丽做准备。

  倭国不过是一弹丸小国,不知天高地厚,不懂王化,教训一阵,让他们领略大唐威严足以,何必放弃自身大战略,耗费心神,去与倭国深入计较?

  他耐着性子看下去,原本不好看的脸色,渐渐有所变化,脑子里变成了亮晶晶的银白色。

  石见银山。

  陈青兕太了解李治的性格了,他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覆灭高句丽,然后封禅,这个时候分神去打倭国,是不可能得到他同意的。

  除非有他拒绝不了的利益。

  陈青兕搬出了倭国岛根县的大银矿。

  陈青兕固然对于倭国的历史不太了解,却也知道石见银山的价值。

  是真是假,陈青兕不知道,据说石见银山储存量极其惊人,在倭国战国时代后期、江户时代前期,石见银山的产量曾高达当时全球的三分之一。

  这个比例真假不知,但可以肯定一点,石见银山周边的倭国大名大内义兴、大内义隆父子,尼子经久、尼子晴久祖孙以及毛利元就等人为了抢夺石见银山狗脑子都打了出来。

  后来倭国的关白猴子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时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石见银山,德川幕府对外贸易,也是倚靠这座银山。

  倭国几代人都在吃石见银山的本,可见石见银山确实拥有可观的储量。

  唐朝的通用货币一直是开元通宝,但金子、银子这种稀有金属自古以来都是硬通货。

  只要你手上有金器、银器,在稍微大一点的县里都能换得一定的通宝。

  各种精美银器是富贵人家最畅销的货物,而且遥远的西方银是他们的货币,完全不愁销路的。

  各种心思,在李治脑海里一转,化为一个念头:将倭国赶离朕的银山。

  李治表情完全变了,认真的看完最后一字,当即让人将许敬宗、刘祥道请来,定下基调。

  然后在朝堂上商议此事。

  这个时候的李治已经开始培养保守派了,灭高句丽,封禅是李治未来最在乎的事情。

  只要完成这两个心愿,他也有心与民休息,真正静下来恢复这些年不断用兵留下的创伤。

  所以初听陈青兕要打倭国的时候,不少官员准备出来反对了,已经在心里筹措说词,但听到石见银山的事情,更是义愤填膺。

  “陛下区区倭国,跳梁小丑!竟敢蔑视天威,孰不可忍。臣同意大都督提议,征伐倭国,擒倭王来京质问。”

  唐朝的保守派并非不敢战,只是想要与民休息。

  这打一个小小的倭国,能够获得一座大银山。

  这仗傻子才不打。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就是一句话,让倭国滚出大唐的银山。

  李治见文武难得的意见一致,也当即拍板,让陈青兕全权处理对待倭国的一切事情。

  他相信以陈青兕的政治军事上的才略,能够妥善的处理好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