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上吊之前,崇祯掀桌 > 第131章 没法给出答案

  第133章没法给出答案

  就见范文程看了一遍书信之后,眉头一皱,当即向多尔衮奏道:“主子,奴才看吴三桂说感激殿下以爱女下嫁,又许以王位,而朝廷昏庸无能,因此愿归顺大清,这理由似乎……似乎尚欠缺了点。”

  “什么,你说他是诈降?”豪格一听,顿时插嘴问道。

  多尔衮也是眉头一皱,马上追问道:“何以如此一说?”

  其他人都好奇地盯着范文程,他们虽然看不起范文程这个汉人,但是他的能力,还是认可的。

  只听范文程看着多尔衮奏道:“这些条件,以往不是没有,也是差不多的礼遇,但是吴三桂却一直推托,何以这次却如此爽快答应,竟然开始讨价还价?奴才以为,须得弄清楚这点,才能知晓他这归顺是真是假,亦或有什么阴谋诡计,还是走投无路了!”

  多尔衮听了,心中有点不喜,吴三桂都重点强调了他嫁女对吴三桂的感动。但是他也是有理智的,细想之下,感觉范文程说得也有道理。

  但是,他也有问题。

  大军已经出发,如果要弄清楚原委再决定怎么行动的话,大军在这里每停留一天就要消耗一天的粮草。大清国的家当可没多少,经不起平白无故地消耗。

  再说了,调查吴三桂的事情,卡着山海关的,还真没多少好办法。

  于是,他便把这些顾忌说了,然后问范文程道:“你可有什么好的法子?”

  范文程听了,早有想法,便立刻回奏道:“奴才以为,可留一部于山海关前,和吴三桂交涉,而后大军按计划不变,等到我军攻入京畿之地,对山海关形成内外夹击之势时,他想必也没什么退路。如此,也可逼山海关归于我大清国!”

  多尔衮听到这个建议,有些意动,便看向汉臣那边,招呼洪承畴过去问道:“洪卿以为呢?”

  在皇太极的时代,皇太极对洪承畴还是有不少防备的,并不给他实权,只是偶尔咨询他而已。大多数时间,洪承畴都只能待在自己府里还不能外出。

  不过等多尔衮掌权之后,就对洪承畴重视了起来,虽然还是没给实权,但是咨询的次数明显比皇太极时候要多。

  洪承畴听到多尔衮问他的想法,便连忙恭敬地说道:“奴才以为,该是明国皇帝令吴三桂退回关内,让他失去了养军之能,已无法左右逢源,方有如此抉择。”

  多尔衮听到这个解释,似乎觉得也有道理,便再问道:“卿是以为,吴三桂欲归顺我大清,基本上是真的了?”

  洪承畴听了,不敢打包票,只是回答道:“不知关内情况如何,奴才也只是猜测。只是有一点,按理来说,吴三桂该是不知我大清国已发大军讨明这事!”

  多尔衮听了,想了一会,便转头看向代善道:“不如大军暂且歇息两天,快马回于吴三桂,所有条件都答应,令他立刻献关,如此大军便能从山海关入京畿之地了?”

  就只是等两天而已,代善等人都没意见。

  于是,多尔衮不再以祖大寿的名义写信,直接自己写了书信,让手下探马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送往山海关。

  吴三桂这边,是万万想不到,建虏那边竟然这么快就回信了,于是,他立刻赶去找王承恩,把情况说了下。

  王承恩也是非常震惊,就这会儿的功夫,估计晋中那边的万岁爷也才收到之前发出去的奏章,这边建虏的回信竟然已经到了。

  换句话就是说,建虏肯定不是在沈阳回信,而是在半路上回的信。这也就是说,真如万岁爷所料,建虏出兵了!

  得到这个结论,王承恩便看着吴三桂,立刻追问道:“你说如何应对?”

  军国大事,他就不擅长了,这种紧急情况,还是要问吴三桂的意思。

  吴三桂听了,连忙回答道:“末将这边敷衍建虏,拖着他们,公公当立刻给陛下,京师,以及蓟镇各地示警,做好战事准备。”

  听到这话,王承恩又有点犹豫地说道:“万一最终建虏不入关呢?”

  如果真是这样,那他就是谎报军情了!

  吴三桂一听,毫不犹豫地说道:“既然建虏大军出动,断无返回的道理,一来一回的粮草辎重就要消耗无数。如若建虏最终发现山海关这边只是敷衍的话,必然会绕道蒙古草原进攻关内,除非他们的粮草已经被消耗一空,无法支撑绕道蒙古草原!”

  听到这话,王承恩觉得有道理,便立刻准备写奏章。

  吴三桂见了,有些犹豫地问道:“敢问公公,底下兄弟有在问,不知道那些核实的军饷什么时候能发下来?”

  王承恩一听,心中有点不高兴,不过表面上还是不露声色,甚至还露出了一点笑容道:“山海关这边,两百万两白银之多,京师要运过来,怎么也要一些时间不是?”

  吴三桂听到这话,连忙解释道:“末将其实也是这么和那些大头兵说的,只是无奈他们知道会有一大笔银子,一个个都急得不行!”

  王承恩听了,呵呵一笑道:“咱家理解,不过让他们放心好了,各地都结清欠饷,没道理山海关这里就不结清欠饷的。只要流程走完,该有的银子必然一分不少的!”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又问道:“你看,还有什么事情?”

  吴三桂一听,连忙说没有了。

  于是,王承恩写了几份奏章,当即派快马送出。

  随后,便召集黎玉田、高第等人议事,通报了情况并开始加紧备战。至于给建虏的回信,自然是吴三桂琢磨着写了,给王承恩过目之后便发出了。

  这次给出的理由,是吴三桂和高第的家人都在京师,等他们偷偷把家人接到山海关,就立刻献关。

  建虏这边收到这回信之后,便决定不再等了,让代善领五千人马和吴三桂继续沟通,而他自己则领大军按原定计划进军。

  崇祯皇帝这边,刚领军通过雁门关时,就收到了王承恩的奏章。

  绕道固关,到太原,再北上,最终才送到他手中的这份奏章,算是绕了一个大圈。

  虽然王承恩的信中并不是用绝对的语气说建虏可能入侵的事情,但是崇祯皇帝却一下知道,建虏真的还是按照历史上那样倾巢而出了。

  只是不知道建虏会被吴三桂那边耽搁多久,他们又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样的方式侵入关内?这些事情,已经没有原本的历史可以参考。

  于是,崇祯皇帝立刻发出旨意,给宣大、蓟镇、山海关以及京师,令他们马上坚壁清野,做好城池保卫战。然后,他自己也下令军队加快行军速度。

  大同盆地,因为没有战乱的干扰,五月的天气,已经能看到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庄稼,如果没有其他干扰的话,该是有个丰收的季节。

  只是很可惜,基本上确定了,建虏大举入侵。

  一般来说,大同、宣府都是大明的边军重镇,军事设施完备,边军也是最多的。建虏如果进攻这里,会吃力不讨好。并且纵观历史,他们似乎也没有进攻过大同、宣府。

  也就是一次追击林丹汗,回师的时候曾围过宣府。但是以后的几次入关劫掠,都没有来山西。

  如此,就希望这次也一样,让山西这边能休养生息,算是乱世中的一片净土吧!

  然而,让崇祯皇帝万万没想到的是,等他领军过了大同,刚到阳和的时候,就见烽火传讯。

  “陛下,狼烟,宣府那边最高级别的烽火警讯,建虏破关了!”

  崇祯皇帝正在衙门里听朱之冯禀告宣大一线的农耕和兵备情况,一听之下,顿时震惊,这个速度似乎太快了点。

  于是,他二话不说,立刻出了衙门,转头看向东北方向。

  就见远处的山上,狼烟直冲云霄,一个又一个山头,很是壮观,却又让所有看到的人,觉得胆战心惊!

  要是有可能,谁也不希望看到狼烟被点起;

  但是一旦敌人真的来攻,那也好过狼烟没有点起,被蒙在鼓里等敌人杀到家门口才知道。

  宣大总督朱之冯就在崇祯皇帝身边,看着那些烽火,有些疑惑地说道:“建虏为何从张家口那破关了呢?以前可从来没有过的!”

  崇祯皇帝听了,大概率知道,以前是因为有晋商在,所以建虏不可能打宣府;可如今,晋商没有了,建虏自然不会有顾忌,甚至搞不好就是逃跑的范永斗带着建虏杀回来的吧!

  他心中猜测着,但是没说,只是立刻召开了军议。

  但是,军议才开了个头,就有外面的将士又入内禀告,说京畿之地多处都燃起了最高级别的烽火。

  长城防线,并不只是修建于山头上的建筑而已,还包括墩台,烽火等等一套完善的防御设施。长城防线的其中一个作用,就是预警。

  因此,烽火的传讯是完备,敌人一旦入侵,大概的情况便能迅速传递。

  崇祯皇帝这边立刻便知道了,这次建虏大规模入侵,大概分为两处入关。

  第一处,是建虏破张家口入关;第二处,是建虏破密云,喜峰口等地入关。

  周遇吉作为京营中唯一的伯爵,深感责任重大,第一个便向崇祯皇帝进言道:“陛下,建虏乃是强敌,如今重兵入犯,而我军只有五万余人,当探明敌情,方能给予建虏于重击!”

  这个话,是老成持重之语,也符合兵法所说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原本有点急躁的崇祯皇帝一听,他的心立刻稳了下来。

  自己已经再三发出了警示,京畿之地应该都有所防备,不用什么都不知道就领兵赶赴战场!

  于是,他立刻传旨,军队备战,最好的夜不收,被大量派出去打探敌情。

  ………………

  而在京师这边,几乎是同时收到了烽火传讯。

  一开始,人人皆因建虏入侵之事,朝廷早有防备,因此都不慌乱。但是很快,各地消息陆续传到京师之后,京师这边不少人都慌了。

  宣大那边的建虏离得远不在知道,但是从密云这边破关的建虏大军迅速南向,连续攻破了怀柔,昌平,顺义等地,还有一部建虏从喜峰口破关的,则是连续攻占边军重镇蓟州、遵化、迁安、永平府等地。

  一时之间,在极短的时间内,建虏几乎一下攻占了京师北部长城防线的所有城镇。攻势之猛,不管是普通城镇,还是边军重镇,皆是被其攻破。

  原本商定的坚壁清野之策,随着城池一座座沦陷成为空谈。

  几乎是一天,甚至一天几个坏消息传到京师。让京师上下很多人破防了。

  “建虏野战无敌,如今连攻城都是一攻就下,这可如何是好啊!”

  “皇上就在外面,万一撞到了,岂不是危险!”

  “真的是多灾多难,这李贼大军刚走,都没来得及喘口气呢,建虏又大举入犯,这日子怎么过啊?”

  “勤王,快让太子殿下下勤王诏书,建虏来势汹汹,非集全国兵力不可抵也!”

  “这时候,还哪来的勤王大军?只能希望皇上再发神威,打败建虏了!”

  “是啊,我们有皇帝在,肯定会没事的。”

  “……”

  也亏了得益于之前已经在京师传开,说皇帝如何神勇,因此很多人都寄希望皇帝能打败建虏,但是,也有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

  “你还真信皇帝那么厉害啊?那都是朝廷吹出来的!”

  “那打赢了李贼大军,总是事实吧?”

  “李贼大军是自己走的,哪里是皇帝打败的?再说了,李贼原本就是被朝廷官军追着打的,但是建虏呢,一直以来都是追着朝廷官军打,这能一样么?”

  “说得也是,建虏从未有过一败,那就只能希望他们这次抢饱了财物就早点出关吧!”

  “……”

  京师太大了,百万人口,自然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很多人的利益不同,言论也有所不同。

  比如说,之前被崇祯皇帝强势镇压而有利益损害者,晋商的亲人,仆从、伙计等等,被杀的国公、勋贵、大臣的利害关系者等等,甚至对于建虏入侵而皇帝又不在天下最坚固的京师而暗自幸灾乐祸。

  他们在心底深处,甚至都希望建虏的这次入侵能干掉那个皇帝!

  不看好皇帝能赢的言论,不只是民间,甚至连朝堂上为官的官员,都有类似的想法。甚至他们的想法,更是龌龊。

  当然,他们不可能是去对外说的,最终和自己的媳妇或者心腹说下而已。

  “当今皇上突然变得暴虐,杀了那么多官,变得和太祖皇帝当年一样,如果这次出了意外,说不定还是一件好事。”

  “听说原嘉定伯流放琼州,还没到山东,就遭贼被杀,你看看,连这样的皇亲国戚都算是死在皇帝手中,真是太残暴了!”

  “其实还是怀璧其罪,谁让那些人都有那么多的钱,皇帝急缺钱,就杀猪宰羊了!不过老爷我就是担心,那些最出头的鸟都被杀掉了,皇帝的钱要是用完了,其他人是不是会步那些人的后尘啊?”

  “建虏野战无敌,但是京师总是攻不破的,且坐看龙虎斗吧,两败俱伤才是最好的!”

  “太子仁厚,如果登基为帝,那就一切安心了!”

  “……”

  大敌当前,人心惶惶的话,对于局势总是不利的。

  太子朱慈听到锦衣卫指挥使李若链上奏的消息之后,顿时大怒:父皇如此英明神武,竟然还有人觉得他父皇会打不过建虏!

  这些人,该杀!

  于是,他立刻下旨给李若链:妖言惑众者,抓!污蔑皇帝者,杀!

  锦衣卫做事,可是只听皇室的,在朱慈的旨意一下之后,锦衣卫便大举出动,只是一天,就抓了一千多人,顿时京师的言论就立刻变得一致起来,都在称颂皇帝英明神武,建虏入侵必败!

  不过至于他们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却是外人不得而知了。

  朝堂上,朱慈有个问题就想不明白了,问知兵的首辅范景文道:“朝廷多次示警,各地当以做好建虏入侵的准备,为何段时间内却连续丢城失地?建虏真有那么厉害?”

  范景文听了,倒是有答案,说出了他的一番道理道:“殿下请看,建虏攻下的城池,皆无重兵把守。虽有蓟镇、遵化这等边军重镇,但还未有完成核算欠饷,完成军队整编,又兼不少精锐军卒调入了京营。如此被大举来犯的建虏攻下,其实并不奇怪!”

  不等朱慈松口气,范景文倒是脸色严峻地点评道:“建虏野战未有一败,也确实不可小觑。”

  一个事实是,建虏每次入关,都是大肆劫掠一番后自己出关,而不是被朝廷官军打出去。

  朱慈听了,不由得有些担心道:“京师的兵力,孤以问了唐通等总兵,皆言只够守城而已。不知道父皇那边怎么样,没有援军之下,能不能打败建虏?”

  范景文听了,沉默以对,他不想欺君,没法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