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2003正文卷第四百六十四章第一枪“这是什么鬼剧情”
坐在从海蓝飞回成都的飞机上,陈念看着陈果递来的情报,脑子里几乎可以说是不由自主地就闪过了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语。
而这也不怪他,因为现在的剧情实在是有点.
太像往事重演了。
只不过,这次被针对的主角换了一人而已。
“英、德、法都做出反应了,看来这次他们是真的打算跟我们绑死了。”
“不过,他们的理由还是找的很充分的,遏制战争势头,守护世界和平嘛。”
“古巴确实够幸运的.在我们那个时候,就没有人会因为这样的理由来帮我们。”
陈果的语气有些感慨,而听到他的话,陈念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是的,那时候美国因为几乎如出一辙的原因对另一个小国悍然发起攻击时,真正站在弱者那一边的,其实也只有华夏而已。
——
不过话说回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剧情其实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他们仍然是一帮投机主义者,仍然是谁强帮谁、谁赢帮谁。
只不过现在,强的是我们,赢面大的也是我们而已。
略微思索了片刻,陈念继续开口问道:
“所以哪怕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方面还是执意要发起在古巴的行动吗?”
“我的意思是,他们的敌人可不只是古巴,也不只是我们了”
“恰恰相反。”
陈果叹了口气,继续说道:
“就是因为敌人不只是我们,他们才更要发起行动。”
“能把更多的国家卷进去,对他们只会有好处,不会有坏处我觉得,他们甚至会稍微等一等,等到人员到齐了之后再动手。”
“.很合理的推测。”
陈念点头说道。
确实,本身发起在古巴的战争,目的就不是为了占领,而是为了给国内的压力找到一个释放的出口。
古巴这个国家本身、包括他们的土地、他们的资源、他们的人口,对美国而言都是没有意义的。
真正有意义的,只是战争本身。
所以,这场战争持续得越久,对他们而言就越有利。
“所以,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不就是正中他们的下怀吗?”
“也可以说是将计就计。”
陈果否认道,随后又继续解释:
“总之,现在双方进行的是阳谋的碰撞。”
“他们需要时间,我们也需要时间。”
“而胜负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能不能赶在他们利用这场战争重新将国内政局稳定下来之前,打出决定性的一拳了。”
决定性的一拳。
毫无疑问,指的就是南天门项目了。
陈念轻轻舒了一口气,没有再说话。
而此时,飞机距离将要降落的位于成都的机场,还有两个小时的行程。
“更改航向吧,我们直接去南天门基地。”
“他们马上就要进行动力系统测试了,我在那里的话.也许会更顺利一点。”
与此同时,南天门基地内。
硕大的测试平台上,一具由三台最新型号“祥云”LITV核动力发动机串联而成的三角形载具正在进行着最后最后的检查。
林永明和雷刚站在测试平台一侧的指挥大厅里,透过玻璃注视着那架即将完成第一次起飞的“唐砖一号”。
两人都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看着,直到来送预检报告的工作人员打破了平静,雷刚才开口说道:
“这玩意儿看着真的有点眼熟啊.但我还真想不起来在哪见过了。”
听到他的话,林永明笑了笑,回答道:
“你要是不眼熟就有鬼了.像不像米-32?”
“哦!我就说呢!”
雷刚恍然大悟,脑子里那种熟悉感也终于有了落点。
米-32,一个曾经被俄国寄予厚望,但却最终没有落地的项目。
跟唐砖一号一样,它所采取的都是三角机身系统设计,尺寸达到40X36米,甚至比一架空客A320还要大。
它本身是冷战时期各种疯狂的技术尝试下的奇葩产物,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垂直起降载具的最大载重。
而按照它的设计标准,6台D126发动机将为其提供超过200吨的升力,除去自重以外,光是有效载荷,就能达到惊人的60吨。
要知道,米-26的载荷,也只有21吨左右。
可以说,这种设计无论是在先进性、还是极端性上都达到了超高的水准,如果真的能够建造出来,说不定又会成为俄式暴力美学的一个典型代表。
但很遗憾,这个设计在技术上存在诸多缺陷,3旋翼所产生的复杂涡流给飞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再加上俄国在材料上本身就处于劣势地位,在没有高强度轻质材料的前提下,三角形设计所不可避免的内部应力将会在其起飞的一瞬间将整个机体撕碎。
所以,直到冷战结束,这架飞机也没有被造出来-——不得不说,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重大遗憾。
而现在,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这样的遗憾居然在华夏这里弥补上了。
只不过,南天门项目组的最终目标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三角直升机,而是仅仅把它当成一个动力测试平台罢了.
回忆起了有关那架“传说中的飞机”的所有细节,雷刚突然来了兴趣。
“所以你说,我们有没有可能把这项技术应用到直升机设计上?”
“现在我们各项技术都成熟了,从材料到飞控,没有任何困难点,搞完了南天门,再搞一批小型的垂直起降载具,也不是什么难事吧?”
“我看三角形设计就很好!有足够的运载空间,灵活性也能保证,另外”
“但我们为什么要搞?”
林永明打断了雷刚,一句话直接把他问懵了。
“为什么要搞?当然是用啊!”
“以后聚变项目、超导项目的进展会越来越快,我们国家本身地形就复杂多变,直升机这玩意儿只能说是越来越好.”
“不是,我的意思是,我们为什么要用三角形机体设计?”
“一台祥云发动机,最高推力就已经到了220吨了,如果在冲压状态下,350吨都可以随便上。”
“然后你现在告诉我,要用这玩意儿来搞什么三角机体?”
“哪有那么重的东西要运啊,单发垂直起降运载机就足够用了.”
雷刚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他确实是下意识地忽略了这一点。
“好像也是.算了,先看测试吧。大概还要多久?”
林永明看了眼手表,回答道:
“两个小时吧,4点左右开始。”
“那还早,我们.”
雷刚的话还没说完,一旁林永明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
他接起电话,简单说了几句之后,便挂断电话对雷刚说道:
“哪也不去了,就在这等着吧。”
“陈念的飞机刚刚在机场落地,一会儿就过来了。”
“待会儿带他好好看看发动机,万一他有什么改进建议,那下一个版本,我们就可以用得上了.”
“明白!”
雷刚瞬间来了精神,早就已经熟悉的各项参数又在脑子里过了一遍。
——
然而,等陈念真正赶到指挥大厅的时候,他却又完全忘记了这一茬,只顾着去跟陈念聊家常、聊身体了.
跟其他人那些纯粹的“技术交往”不同,无论是林永明还是雷刚,又或者是陈果,都是看着陈念一点点成长起来的。
所以对他们来说,陈念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被物化的、先进技术的代表、星火的核心,还是一个真真切切,有血有肉的晚辈。
见面就立马聊工作,他们就算计划里是这么做的,行动上却又做不出来了
“.这段时间在海蓝也算是好好休息了,伱还年轻,得注意身体。”
“别像我们老了,再回过头来想锻炼就晚了。”
“我知道的,这短时间也没落下。”
陈念笑着回答,随后转而问道:
“唐砖一号的情况怎么样?起飞参数设置好了吗?”
“基本没问题,发动机预热已经完成了,稍等半小时,自检完成之后,就可以起飞了。”
“这次起飞载重大概是420吨,属于轻载重起飞。”
“第一次起飞成功之后,我们会上到600吨的极限载重,到时候我们就要小心一点了——有炸掉的风险。”
“主要是因为这次测试属于纯动力测试,散热系统比较简单.”
“是几反应堆?”
陈念突然问道。
“单反应堆,带3发动机。”
“那应该没问题,3发动机还是能承受单反应堆的热力载荷的。”
陈念很有信心——这些参数他都已经反复验证过了,如果出问题,那要么是工艺的问题,要么就是系统本身的问题。
但.在南天门项目组采用了极简化、高容错率设计的前提下,工艺问题的影响已经降到最低。
理论上来说,飞不起来的概率,是比炸掉的概率要大得多的
几人一边等待着自检完成,一边讨论着技术细节,半个小时过去,随着指挥中心各个部分传来“就绪”的反馈,这一次的动力测试,也正式开始了。
陈念远远地看着那个三角形的古怪载具,心里不由得有那么一点期待。
420吨载重.
哪怕放在人类整个航空工业史上,也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了。
随着倒计时的声音响起,到达次临界状态的反应对开始向三台发动机释放磅礴的热量。
而这些热量在流过“燃烧室”之后,经过体积膨胀过程,又化作汹涌的气流,推动涡扇开始全速转动。
肉眼可见的光线折射开始在发动机下方出现,但与燃油驱动的涡扇发动机相比,它又是那么地.安静。
没有火光,看不到马赫环,唐砖一号就这么稳稳地飞了起来。
420吨的载荷就跟不存在一样,在先进飞控的操纵下,机身甚至都没有明显的颤动
举重若轻!
指挥大厅里的四人鼓掌庆祝,而随着唐砖一号落地,更大的挑战也随之而来。
这一次,是600吨的极限载荷。
反应堆将进入超临界状态,可燃气体将被加注到反应堆核心中,这种疯狂的技术将让人类能实现的裂变温度再上一个台阶。
随后,经过处理的气体会直接喷出,而不再仅仅是使用热量加热空气产生的膨胀做功。
核心冲压方案。
声势浩大,唐砖一号再次起飞。
仍然很稳定,但仅仅两分钟之后,它便不得不降落回平台之上。
当然,即使是这两分钟,也足以载入史册了。
就连陈念也激动起来,他看着一旁的林永明和雷刚说道:
“很不错!如果能搭配高效散热系统,超临界冲压状态至少能维持半个小时以上,作为起降阶段的主动力足够用了.”
“没错,这本来也是用来应对大重量起降的方案,别说半小时,10分钟都够用了!”
“这次的验证圆满成功!接下来,就是南天门了.”
看着远处静静停泊散热的唐砖一号,所有人的眼神里,都充满了亮光.
对于华夏来说,唐砖一号的成功试飞是一个重大进步,也是后续战略的重要筹码。
但与此同时,在海的另一边,一枚枚筹码也开始被摆到了天平之上。
哈瓦那。
那几个“逃入古巴领海”的毒贩仍然没有被抓住,甚至连他们是否存在,都已经渐渐成为了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
但没有人在乎这一点,美方海军已经开始了频繁调动,首当其冲的,就是时间的主角,河川部队。
在经过一系列的谈判和对峙之后,双方达成了协议,决定暂时搁置此事。
消息放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
可只有真正在古巴的那些“佣兵”知道,这绝不是危机解除的信号,恰恰相反,它很可能是一种.
正式发起进攻的号角。
而他们的预判,也没有出错。
2017年3月,某一个深夜里,枪声穿透了哈瓦那的夜空。
美河川部队的一支特别行动小组,在巴伊亚翁达附近一条内河与驻守在此的德武装人员发生了遭遇。
双方花费了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互相确认了身份、完成了并不成功的谈判。
随后,一发火箭弹击中了河川部队所乘坐的突击艇。
第一枪,就这样打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