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千两百一十五章 变化

  “天上掉下梧桐来,霉烂三年后,起了三股雾,升到天空去,降下三场红雪来。雪到地面上,九天化到晚,九夜化到亮,为成人类而化,为成祖先而化。作了九种黑白醮,结冰成骨头,下雪成肌肉,吹风来做气,下雨来做血,星星做眼珠,变成雪子十二支,有血的六支,无血的六支……”

  “黑头草是雪子,住在草地上……”

  “宽叶树是雪子,后裔是柏杨……”

  “针叶树雪子,住在杉林中……”

  “水筋草是雪子,住在水池里……”

  “铁灯草是雪子,住在沼泽边……”

  “藤蔓是雪子,住在树根岩壁边……”

  “有血蛙为第一种,住在水池边,派生出三家,癞蟆红鸡绿青蛙……”

  “蛇为第二种,龙为土司第一家,住在峭岩抖壁下。长蛇次子第二家,住在阴湿沟谷里。红嘴蛇幺子家,住在沼池水池边……”

  “鹰为第三种……”

  “熊为第四种……”

  “猴为第五种……”

  “人为第六种,住在世界上……”

  老赤日一边调着锅里的药茶,一边在烟雾当中低声吟唱着,摄像机在不远处的三角架上,悄悄地记录着一切。

  周至和吉列阿比在煮猪食,产后的母猪需要进行精心护理,后世农大里还有这么个本科专业,被大家发现后感觉又惊讶又好笑,殊不知对于养猪场来说,《母猪的产后护理》,简直就是养猪这门畜牧业科技的明珠。

  好在雅南黑猪是山猪,山猪的护理比娇气的国外大白猪,以及国外大白猪和本地猪杂交的猪,都要简便一些。

  忙活归忙活,周至的眼睛和手在这边,可耳朵一直挂在老赤日的那边。

  《勒俄特依》,彝族人的创世史诗。

  “勒俄”意为“耳闻”、“传说”;“特依”意为“书”。所以这部书翻译过来,应该就是《口耳相传之书》。

  这个书随着彝族的历史变迁也越变越长,留存的手写本有十几种,有长有短,还各不相同。

  因为是口诵流传,因此适合吟诵是必须的,所以《勒俄特依》基本上由五音节诗句构成间杂以三七音节或七音节以上的诗句。

  虽然不入乐也就是不能当做歌来唱,但吟诵时一样节奏鲜明富于音乐感非常适合在节日及婚丧宗教场合吟诵。

  吟诵的方式分为独诵或考问对诵两种方式,这一点有点类似《论语》体例或者藏传佛教的“辩经”模式,看来天下文科都难逃类似的窠臼。

  这部史诗也有汉文译本,但是和所有诗歌译本一样,转换语言之后,诗歌特有的音韵,双关,成语,俗语等高级应用,很难用译文转达出来,会造成特殊信息的大量损失。

  “诗”就变成了“文”,和现在老赤日的吟诵是两回事儿了。

  虽然周至依然听不懂彝语,但是不妨碍他体会这种悠远神圣的语言氛围。

  《勒俄特依》差不多可以算是彝族最重要的一部典籍,其在彝族的地位差不多等同于藏族的《格萨尔》和蒙古族的《江格尔》。

  内容从“开天辟地”开始,依次接续上“创造生物”“支格阿龙系谱”“射日月”“洪水潮天”“选住地”等十几个部分。

  前一部分塑造了天神恩特古滋和支格阿龙等艺术形像描述了他们在创造天地万物中的神奇功绩想象奇特。

  后一部分幻想成分较少更接近于现实生活记叙了彝族先民进入凉山的迁徙路线和家支间的争讼。

  有的手抄本更是直接将自己的家族谱系接续到其后面将之从《全史》变成了《地方家族史》,由此演化出多个版本。

  它曲折形像地反映了彝族先民对大自然及其变化规律的探索和认识。也记载了相当丰富的彝族社会和历史内容,非常具有价值。

  “混沌演出水是一,浑水满盈盈是二,水色变金黄是三,星光闪闪亮是四,亮中偶发声是五,发声后一段是六,停顿后又变是七,变化来势猛是八,下方全毁灭是九,万物全殒尽是十,此为天地变化史。”

  和汉族的创世说差不多,里边还蕴含了朴素的哲学观念,而这些观念随着民族的发展,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后构成了民族文化特征。

  老赤日将药茶熬好,倒在大桶里,拎到了粮站门口的白色大饮水桶里。

  饮水桶也是新添的设备,也是吉克阿紫的建议,给过路的乡亲们提供干净的饮水,不用再喝生水了。

  做完这个,老赤日就叼上兰花烟斗,背着双手,带上黑龙,朝着山上的鸡场走去,顺带巡视水渠。

  现在的山乡已经变得清洁卫生了许多,家家户户门前门后都种起了樱桃和石榴,尤其是石榴,长势特别良好,好到都超出了山下农科院基地里专家们的预期。

  检查完水渠,老赤日最爱做的事情就是来到过山龙的最高处,用查尔瓦将身体一笼,蹲下来看着山下的整个联和乡。

  联和乡到九口乡的道路地基已经拓了两个月了,现在的路宽到可以错卡车。

  道路虽然还没有完全修好,但是道旁的电线杆却立起来了,电线也牵过来了,虽然和九口乡一样不大稳定,但是油灯和松明,却是用得着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对于属于“断头路尽头”的联和乡来说,自己儿子去县里开会回来传达,说这叫“特事特办”,别的乡里都没这待遇。

  这是叫乡亲们对农科院的专家们要听话,要尊敬,因为这些好处都是他们带来的。

  这半年以来,联和乡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最大的变化,就是整个乡里的绿色变得多了许多。

  河滩空地上,轮作休耕的土豆地上,甚至已经长高的玉米地的间隙中间,都多了许多的草。

  那些草牛羊都特别爱吃,一种是黑麦草,一种是苕子。

  虽然肘子说苕子是牧草,但是很快大家发现苕子草的嫩尖,无论是汆汤还是炒来吃,都很清香可口,因此这道本来是喂养家禽家畜的牧草,现在也成了联和乡家家户户餐桌上的绿色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