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都市小说 > 重生之乘风而起 > 第两千零八十六章 空白的过渡期

  这趟青神之行收获颇丰,收到了一个永乐青花一束莲大盘,发现了一个暂定为白坡窑或者坛罐窑的巨大古代窑址群,收获了一大堆这些窑口的残存瓷器,还有就是现在周至拿在手里,爱不释手的小罐。

  这个小罐儿是李二瞎子给他的,造型就是唐,五代,北宋时期相当常见的瓜楞型水盂。

  水盂差不多拳头大小,有口无沿、圆鼓腹,腹部作四曲瓜棱,釉面为白色,微带乳黄,比较平整,细看还有细小开片。

  最特别的是,釉面上还有两款色斑,一款是绿色,一款是火烧云般紫红色,色斑分作了四片,在釉面上呈现出一种自然晕散的状态,因为胎体较为粗糙,色斑又上得非常薄,所以导致色釉在胎体粗糙的洞眼处沉积得较多,在比较光滑平整的地方积累得较少,然后从薄薄的白釉下呈现出来,形成一种云彩在天空中那样浓淡分布,并伴以一些绿色和紫红的纹路与斑点,非常漂亮。

  尤其有一片色彩,被一条内凹的瓜楞分开,一边是绿釉,一边是红釉,两者流动到了瓜楞中汇集,在底部还形成了蓝紫色的流注纹,再被白釉一盖,效果就好像加了层乳化皮壳的唐三彩,抑或退了色的钧窑釉,呈色效果十分的迷人。

  “这玩意儿到底是啥?”张诚虽然是瘸子,但是瘸的是左腿,并非不能开车,现在是他在驾驶,见周至一刻不停地摆弄着小罐儿,不由得好奇问道。

  他对这个罐子也和李二瞎子一样看不明白:“李二瞎子是高人,他都看不明白的玩意儿,别是什么臆造的赝品吧?”

  “要是臆造的赝品,以他的眼力就不可能放了几十年。”周至翻过小罐儿的底足:“火色退尽,包浆都包出铁足了,这是几十年里头一直在把玩造成的。”

  “那他还舍得送给你?”张诚问道。

  “因为他希望我能解开这个谜。”周至说道:“而且我基本上也解开了。”

  “是吗?”张诚讶异道:“你知道这东西的出处?”

  “这是一个过渡期的重要瓷器。”周至说道:“器形端正,釉面光洁,很明显是使用过匣钵装烧工艺,避免了烟气粉尘对坯体的污染。”

  “从器型和修足来看,刀法犀利,线条硬朗,胎质由汉唐时期浑厚粗重向宋明时期的轻巧精致转变,不过还是比较粗糙,属于转变初期。”

  “所以这玩意儿是晚唐的?”

  “差不多,不是晚唐,就是五代。”周至说道。

  “那是……长沙窑?”

  “不是,长沙窑不如何用化妆土。”周至说道:“这个罐子的胎质比较粗糙,因此为了做的漂亮,在胎体做完以后,加了一层化妆土作为装饰,以掩盖底胎的不足。”

  “最关键是它的底足形态,是饼型的圈足,足端经过刻刀的斜削,既不同于传统圈足,也不同于玉璧足。五代时期,只有一个窑口具备这样的特征。”

  “有吗?”张诚对于瓷器的知识仅限于明清,至于唐宋实在是太久远,除了唐代的秘色瓷和宋代的五大窑,其余研究基本是空白。

  “对,这样的底足,是我们蜀中邛窑的典型特征!”

  “这就怪不了别人不知道了。特么对邛窑的研究,好像就是你们蜀大历史系的蒋院长和几个教授厉害一些。”张诚羡慕的说道:“而且他们会的都是拿着现成出土的东西搞研究,真要在文玩市场里一眼将玩意儿挑出来,也不是他们的强项,这方面……好像就你可以哈?”

  “嘿嘿嘿……”周至也老实不客气:“一般一般,全国第三。”

  “邛窑的东西不是你都玩过很多了?”张诚问道:“怎么这个玩意儿有点特殊?”

  “之前对邛州窑的研究,都是在青瓷白瓷黑瓷上,”周至将两个手指伸进罐子里,顶着罐子将两个指头分开卡住,然后左右转着欣赏:“这个玩意儿啊,的确太特殊了。”

  “哦?特殊在哪里?”

  “要是它真的是五代邛窑烧造的,那么它至少创造了国内两项第一!”

  “艾玛你是不是想要我骂你?赶紧说!”

  “第一,它这片红彩看到没?这是铜红釉,要这罐子真的是五代的,那么就将我国烧造出红釉的历史提前了一两百年!”

  “第二,这个罐子是先在陶胎上绘上红绿釉,其后才施加的白釉,因此……”

  话说到这儿张诚已经明白了,只感觉自己的心跳在加速:“釉下彩!这特么还是化妆土基础上的白底釉下彩!”

  釉下彩,也称“窑彩”,是一种瓷器的釉彩装饰。其制作方法是用色料在已成型晾干的素坯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罩以白色透明釉或者其他浅色面釉,一次烧成。

  烧成之后,瓷器的图案会被一层透明的釉膜覆盖在下边,这样瓷器表面便会变得光洁柔和、晶莹透亮,平滑不凸出。

  釉下彩瓷的出现其实最早应追溯到汉末三国时期,在南京博物馆有一个青瓷釉下彩羽人纹盘口壶,八三年出土,瓷胎白中略带灰,上腹除了贴塑,通体绘有褐彩勾勒的纹饰,其外再施青黄色釉。

  不过这种只以赫色颜料简单点彩来装饰瓷器的工艺,还不能算作刻意的纹饰创作。目前业界一般还是以晚唐长沙窑用氧化铁,氧化铜为彩料在素坯上绘制图案,题写诗句,然后施青釉经一千两百五十度左右高温烧制出来的瓷器,作为釉下彩瓷器的创始期。

  但是上述的几种瓷器都只能算是“原始”形态的釉下彩,胎底颜色为黄色或者青色,釉彩同样为黄色或者青色,釉面还是黄色或者青色,只是深浅的程度不同,虽然说工艺已经具备,但是效果却完全没有出来。

  再往后,瓷器进入了真正的彩瓷阶段,标准的就是唐三彩,宋三彩,但是这个时候却又变成了釉上彩,而且化妆土依然没有使用。

  再往后,就是周至所写那篇文章的来源地,陕地黄堡耀州窑,浙地慈溪越窑,终于开始出现了真正的在覆盖了白色化妆土陶胚上绘制浓色线条或者斑纹,再施以几乎透明的保护釉面的正式意义上的釉下彩瓷器,影响中国瓷器非常深远的釉下青花,最早就是在宋代出现的。

  但是如果认真追究上述的发展过程,大家就可以发现一个困扰业界时间很长的问题――那就是从原始期釉下彩瓷器到成熟期釉下彩瓷器之间的数百年间,缺少一个支持其发展轨迹的过渡期代表。

  似乎釉下彩瓷器,从三国唐代的原始状态,突然就进入了宋代的成熟状态,中间那部分过渡期,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