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内治部署,六部安排元旦的大朝会拉开了建文十二年的序幕。
不管百官站在奉天广场冷不冷,大明已随着爆竹声除旧迎新。
紧张的大战事终于结束了,虽然有些地方还有些乱,但已不足以威胁到朝廷安稳,甚至都不需要朝廷动用太多的民力。
和平,真正降临到大明国土,大明子民再也不用担心游牧民族的入侵。
没了外敌,朱允炆开始腾出手来整顿官场与朝廷,面对礼部尚书董伦等人道:「礼部当以国子监、府州县学教化事为主,盘查各地教育,一旦发现无德、无识、无怜悯之心、态度懒怠,不能传道、不能授业,不能解惑者,一律革除出教化之内。」
「前段时日,安全局奏报,上海县教谕酒后嚷嚷,说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应该剔除出教材之中,还有人说太祖开国战争杀戮无数,是制造苦难的暴君!呵,朕这些年来还真是宽容了,岳飞不是英雄,他算是什么东西,也配说出这样的话!」
「若无太祖开国,岂有如此盛世之基,仅仅是匡扶华夏之功,便足以让太祖名传万世,功盖千秋!一个小小的教谕,竟连这点都看不穿,如何能留在县学之中?礼部当与刑部一起,拟出《英烈法》,但凡是污蔑、贬低、抹黑大明英烈与民族英烈之人,不配为大明子民,当放逐于南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让其自生自灭!」
吏部侍郎兼国子监祭酒李志刚听闻之后,也
不由得愤慨。
这酒后狂言之事确实存在,还是县学的生员举报出来的,李志刚深感痛苦,也颇是无奈,不等董伦承担责任,先站了出来:「皇上,此事是臣等失职。」
这几年中,大明大力推行文教,初等学院、县学、府学、国子监已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位于最下面的初等学院,其数量很是庞大,一个县域之内,少的有三十几座,多的则上百。
数量的短时间增长,导致先生数量严重匮乏,纵是国子监不断输送人才,可也架不住如此规模的扩张,而初等学院的增多,县学、府学也必然需要跟着扩张,更让先生显得紧俏。
为了不耽误文教事,地方上将一些识字的人拉出来充当先生,缺乏对这些先生的把控与严格审核,这也让不少地方的先生良莠不齐,出现一些先生无道德、无是非观,思想不良也成了无法避免的事。
国子监不仅负责整个国子监的运作,还负责整个教育体系的监管,地方上出了问题,国子监确实有责任。
朱允炆严肃地看着李志刚等人,沉声道:「国子监每年结业之人有三千余,这些人不可能全部进入朝堂,你作为国子监祭酒,需要做好引导,鼓励监生去朝廷最需要去的地方,引导他们主动进入府州县学与初等学院。」
「文教千古事,岂能马虎?粗放的文教不是朕想要的结果,也难以培育出真正的人才。国
子监想要多出点力,害群之马不能留,毁我文教根基者不能留!」
李志刚肃然保证:「臣将尽早完成博士、教谕、训导等考核方略,推行于各地,并派人员访查,以期将不足以胜任文教之人赶出文教之内!」
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将目光看向户部尚书夏原吉:「燕王将于元宵前后班师回朝,赏赐之事户部可否准备妥当?」
「已准备妥当。」
夏原吉坦然。
朱允炆最终还是同意了户部加印宝钞的意见,市面上对宝钞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在发展,宝钞的数量不可能一成不变。
这批宝钞通过赏赐的方式流入民间,加上迁都不远,各种花费定是不少,想来不会对市面上宝钞构成严重威胁,不至于引起明显贬值。
「土地,朕再强调一次,土地问题是国之根本
问题,国子监推演历代王朝,发现土地问题是导致百姓流离失所、地方割据武装壮大、放大天灾后果、引起战争的关键。」
朱允炆再一次对准土地政策,厉声道:「第一次清丈土地已过去多年,户部今年再次清丈土地,并准备好回购一批土地。官吏士绅、大户人家,只要男丁未成婚,未成家,一律定好其田亩上限,超出上限田亩,一律收回府州县与朝廷!」
「土地兼并,朕不允许在大明朝再次泛滥!这是一件得罪人的事,也是一件迟早要办的事,朕不希望十年之后再办,也不
希望留给后代子孙来办,万千压力与阻抗,都冲朕来吧。清丈土地,全面遏制土地兼并,收回土地为朝廷所有,官田禁止流转,租给百姓耕种按二十税一收税!」
解缙、杨士奇深深吸了一口气,终于还是对士绅大户下手了。
不过官员都挨了一刀了,疼都疼过好一阵子,对这个结果已经无感了。毕竟现如今建文皇帝强势,威望又高,专断独行一点谁也别想拉回来。
不患寡而患不均,官员田都少了,你们这些大户也得跟着一起少,要不然不公平……
朱允炆再次开口:「包括佛门、道门、藩王、公侯勋贵,全部纳入清丈对象,不管他背后是谁,朕让你们一查到底,若有人阻拦,可立奏!」
夏原吉清楚朱允炆的决心,也明白这将是一次比开国初期更全面、更彻底的一次抑制土地兼并。虽说这次动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但夏原吉相信,只要官田不流通,土地兼并的速度将会大大延缓。
为国事,为数百年基业,自己当为!
皇帝得罪人,人家惹不起。
户部得罪人,人家惹得起啊。
说到底,压力还是在户部,在清丈、盘查环节。
「两年内,臣保证完成!」
夏原吉肃然道。
两年!
这可是一个很紧迫的时间,大明土地无数,想要一点点清丈明白,处理妥当,面临的问题与阻挠无法计数。
只两年,确实有些短。
朱允炆深深看着夏
原吉,微微点头:「朕给你两年。夏爱卿,你要做好大明管家,家里的田产、人口,粮食,全都有数方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