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七百零八章 不老松刘詹

  朱允炆盯着嚣张跋扈的班头,如此穿公服下命令,显然是受人指使。看吧,早来几日还是有好处,晚点来,这扬州城的盐价问题又被遮了过去,鬼知道什么时候会爆出来。冯成虽然是牙行,但毕竟需要听从官府的话。班头走了,冯成一屁股重重坐在椅子里,愁容满面:“哎,这是要逼死人啊,皇帝也是,好好待在京师不好吗?干嘛非要北巡,多余!”朱允炆嘴角一抽,刘长阁手腕沉了下,几乎就要动手干掉这个嘴巴不干净的家伙,解缙与夏元吉也暗暗吃惊,这小子胆子也太肥了。“这盐价高低,都是官府说了算吗?”朱允炆没有在意对方的不敬。从对方的角度来说,皇上出来巡视,地方衙门为了政绩,为了官服官帽,总需要伸手掩盖一些问题,而现在的扬州城并没多少问题,关系百姓最大的问题就是盐价疯狂增加。只要以政令的方式,将盐价拉低下来,皇上如何察访也没多少问题。冯成哀叹一声:“我们牙行若不听衙门的话,日后还怎么立足?这下要有不少盐铺出血,甚至是破产啊。而我,也会成为罪人。”解缙不假思索,问了句:“衙门控制盐价不过也就几日,皇上北巡只不过是路过扬州,损失不了多少吧?”冯成摇了摇头。夏元吉在一旁解释道:“眼下盐价每斤十八文,陡然降至每斤十文,一旦消息传出,百姓就疯狂囤盐,到时盐铺会因大量出盐而亏损巨大,甚至被迫关门。”解缙顿时明白过来,这些盐铺想关门是不可能的,扬州衙门怕是不会同意,否则“建文帝”真的抵达扬州看到如此萧条,这扬州还怎么飞扬……朱允炆感觉得到,盐价的问题绝不是牙行一方面的问题,甚至可以说牙行的责任很可能是最轻的。至于冯成涉及到的案件,还需要等后面再调查。走出明月货栈,朱允炆、解缙与夏元吉到了一家酒楼,谈不上什么高档,只有两层,往来的多是布衣百姓,也偶有商人在这里落脚。至二楼,要了几个小菜,朱允炆等人尝了尝酒水,虽是烧酒,相比京师酒楼还是差不少。隔壁桌上面对面坐着两个中年人,一个长胡小眼,名为陈大山,一个络腮大嘴,名为楚翰,两人一杯接一杯,颇有借酒消愁的意思。陈大山忍不住,叹了一口气:“你说说老哥哥,我们边商容易吗?为边塞运了多少粮,多少屯田都是我们在打理,不说有功德,至少我们问心无愧吧,缘何落到这个地步?”楚翰被说到痛处,悲戚一声:“又有什么办法?这事没人管得了啊,内商不接手,我们手里的仓钞就只能一直烂在手里,他们这是在逼迫我们降价啊。”朱允炆在一旁听得清清楚楚,可以断定,这两位商人是边商,即给边军送粮等换取仓钞,来这扬州打算卖掉仓钞换取银两的,可现在他们手里的仓钞并没有办法出手。夏元吉似乎明白过来,低声对朱允炆说:“若边商手中仓钞迟迟无法折算成银两,那边商也不可能一直留宿在扬州,他们最大的可能是停留几个月,然后贱卖掉仓钞,如此一来,利润可就是内商的了。”朱允炆微微摇头:“内商如此整齐地不接受仓钞,刻意让边商手中的仓钞无法出货,绝不是一个商人两个商人可以做到的,怕是内商也收到了消息。”夏元吉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如此说两淮盐场出现了极大的腐败,而他们正在用一只手操控盐价!到底是谁有这么大的能量?解缙看了一眼旁边的商人,对朱允炆说:“要不要与他们谈谈,问出几个名字来?”朱允炆笑了,解缙说的没错,与其揣测,还不如找几个名字,直接找上门问问情况来得快捷。“两位,可否拼个桌,在下也是边商。”朱允炆起身走了过去,脸色阴郁。陈大山与楚翰对视了一眼,听闻是边商,不由起身:“请坐。”朱允炆入座,陈大山让伙计添了碗筷,才开口问:“不知公子如何称呼?哦,年公子,久仰久仰。”“你听过我的名字?”朱允炆有些惊讶。“呃……”陈大山郁闷了,眼前的这家伙咋不开窍?这是客气话,懂不懂啊。朱允炆淡然一笑,转而变得忧郁起来:“哎,不知两位兄长是哪里的边商,今年这仓钞不好出手啊。”楚翰与陈大山被说中痛处,同病相怜之下,直接说了出来。陈大山是辽东边商,楚翰是大宁-边商,两人都是蓟州人,虽不同乡,却也有些乡谊。楚翰感叹:“我与陈兄不过是小商人,手中持仓钞合起来也不到两千,但这仓钞若不出手,我们就活不下去了啊,一旦亏了这次,那来年谁还敢做边商。”《仙木奇缘》朱允炆眉头紧锁。大明朝边疆粮食供应有三个渠道,一是卫所自己开垦土地,军屯。二是朝廷运输粮食,这一点往往存在于海船能抵达的地方,如辽东。这第三个渠道,就是开中法,是商人运输粮食抵达边疆卫所或城镇。别小看开中法之下边商送的粮食,据洪武年数据,边商给边疆输送粮食每年近二百石,这个数目是庞大的,数十万将士就指望这里的粮食来活命呢。比如凉州、甘肃、嘉峪关等地,那里的士兵是需要吃饭的,你说搞军屯,让你搞能搞出多少花样来?哪怕是把戈壁滩都算你家里,一年又能收多少粮食?军屯对贫瘠的地区来说并不足以自给自足,朝廷不愿意也不可能每年征调几万几十万百姓给边疆输粮,那唯一的办法,唯一的主体,那就是边商。一旦边商利益受损,他们不干了,后果可想而知,朝廷将不得不动用大量人力去干这些活。可百姓是要种地的,不是去送粮食的,来回一趟大半年,谁愿意干这苦差事?商人,只有为利追逐的商人!边商这里出了问题,他们无利可图之后,会退出,他们退出就会从根基上毁掉开中法,开中法不能正常运转,那边境就收不到商人送来的粮食,边疆没粮食就会给朝廷要,朝廷就得找人送粮食……一重重问题,一重重都是成本,归根到底,只要大明还需要使用开中法,就必须让边商这一环得到利益。朱元璋如此一个小气的老板都知道这一点,给其留下了一定的利润空间,可现在有人不想让边商得利了。“亏,要亏多少?”朱允炆问。陈大山苦涩不已:“我们二人,以两千大引计,一引本钱是五百文,合计本钱一千两。眼下出仓钞困难,加上来这扬州已有三个多月,依旧没办法出手仓钞。再这样下去,想要以六百文一引是不可能了,五百文我们都愿意卖出,若还是卖不出去,只能每引四百文,甚至是……”朱允炆皱眉。亏损生意也要做下去,只是为了不亏掉全部。不少人可能会骂这两个人:你们蠢货啊,扬州卖不出去仓钞与盐引,你就不知道换个树挂绳子,比如去南京?去苏州、杭州?两浙盐场也是有盐,有内商,有水商的嘛,非待在扬州吗?事实上,他们还真的只能待在扬州。大明行盐是有区域限制的,哪里产出的盐,只能在哪个省,哪个府卖,这是有规定的。相应的,边商手里仓钞自然也是规定好了将仓钞换为盐引,支取盐的地点。对于北面的许多边商而言,他们仓钞想要出手,唯一支持他们以仓钞兑换成盐引的地方,那就是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天下之大,但能给这些边商办这件事的,只有这一家,想要拿着两淮的仓钞跑到苏州、杭州去,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只能在这里守着,等着,耗着,直至在绝望中选择主动降价,然后亏本离开。朱允炆虽然不是生意人,但也清楚价值规律,清楚市场规律,天下不可能掉馅饼,商人也不可能亏本做买卖。义不行贾,仗义疏财,要么是家财万贯不愁吃穿,要么就是为人豪爽,脑子不好使,绝大部分商人都是纯碎求利的,无利不起早,无利谁干活?后世绩效奖励来奖励去,荣誉奖励已经让位于物质奖励了,商人也需要物质奖励来激励,也需要拿钱养活掌柜、伙计和家人。开中法眼下还必须运行下去,不能让这些人放弃边商的身份。朱允炆沉思良久,开口道:“内商不愿意接手盐引,应该是有人在这背后捣鬼吧,会是谁这样针对我们边商?”“谁?还能是谁,不老松呗!”陈大山咬牙道。朱允炆皱眉:“这不老松是谁?”“你竟然不知道不老松?”陈大山与楚翰都惊呆了。朱允炆解释说自己是新成为边商的,第一次来扬州,这才消除了两人的疑惑。陈大山叹了一口气,严肃地说:“这不老松,可是一位厉害的老翁,姓刘、名詹,听说其极有背景。”刘詹?朱允炆怎么也想不出来,扬州知府衙门里似乎没有叫这个名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