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 第四百一十五章 太监宫女也杀过皇上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第四百一十五章太监宫女也杀过皇上侯泰一脸的生无可恋,自己只不过上了一封象征性地奏折,凑个热闹罢了,怎么就点自己一个人的名?

  现在拿《大明律》来说事,是不是有点无赖了?

  没错,《大明律》三十卷,包括了五刑、十恶、八议、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合计四百六十条,里面就找不到一条明文说官员不能给百姓道歉的。

  但如果非要让自己去盘查《大明律》,还真的能找出来几条甚至几十条,足够让茹瑺就地正法的,比如,可以将茹瑺定为“奸党”。

  理由?

  太祖用一个胡惟庸、蓝玉“奸党”的罪名处理过多少人,几年之后还可以接着用,一句他参与过胡惟庸的谋反,他是蓝玉的同党,管你是什么身份,一并干掉了事。

  现在也不是不可以创造出一个茹瑺案……

  虽然《大明律》使用了“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原则,就是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定罪较轻;贼盗及有关帑项钱粮等事,定罪较重。但是,《大明律》还有一个极大的操作空间,那就是:

  不当而为则犯法!

  所谓的“不当而为则犯法”,通俗点来讲,不应该做的事做了,那就是犯法。

  具体什么事不应该做,那就需要发挥点想象了。

  像是早上你应该吃点清淡的,但你非要吃大蒜,还在朝堂上唾沫横飞,你说这是不是不当而为?

  再比如你在朝堂上打了个哈欠,这内阁大臣在报告国家大事,你怎么能打哈欠呢?

  茹瑺这种行为,典型的就是不当而为,应该归入到犯法之中,加以严惩。

  对于这一点,朱允炆也是心知肚明,《大明律》也好,《唐律》也好,任何古代律法,都是以法家思想为核心的,而法家的一个思想,那就是:

  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

  意思也很简单,就是说,法律如果不公布的话,它的威力是无穷尽的。

  你都不知道有这些刑罚,刑罚的威严自然是深不可测的,奉劝你们最好不要以身试法,试着试着,哎,它还就出来这个法律了。

  这就是“不当而为则犯法”的理论基础,也是历代律法“因律起例,因例生例”、所谓“变通”的来由。

  这一条害人不浅,也极具生命力,即便是后世,每个人都遇到过这一条,上至婴孩,上至死人,无一幸免。

  那就是:

  最终解释权归某某所有。

  在这句话后面,绝不可能标注上如何解释,不可能将这部分公开化,文字化,毕竟“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都说出来了,还怎么有“威严”,怎么有转圜的余地,怎么有退路?

  一句话:只要解释权不公布的话,它的解释余地则是无穷尽的。

  在古代,掌握最终解释权的不是刑部,也不是大理寺、都察院,那是皇帝本人啊。

  朱允炆很嘚瑟,吃准了侯泰不能反驳,毕竟握着最终解释权的不是刑部,也不是大理寺、

  都察院,是自己啊。

  你们说茹瑺不当,那我非要解释为当,咋滴,要不要翻书对质?

  侯泰看着倒打一耙的朱允炆,彻底没话说了,于是学习了茹瑺的部分做派,跪下来喊道:“臣有罪……”

  不承认罪,那就得背构陷同僚的黑锅,这个就有点狠了。

  眼见朝局有了变化,不等郁新清完嗓子,整理好官服,解缙已经站了出来,高声喊道:“皇上英明,按《大明律》茹大人并无不妥,也无罪过……”

  其他官员顿时窝火,你说茹瑺没罪过,那就是我们有罪过?你解缙虽然在内阁混得风生水起,但也不能这样坑人吧?

  解缙并没有打算得罪大多数,转而说道:“然茹瑺所作所为,终有损朝廷颜面,朝臣上书弹劾,也是为朝廷着想,臣以为,百官无罪,应降旨山西,斥责茹瑺一二。”

  短短几句话,解缙即维护了百官,替百官出头,赢得了人心,又给出了解决的办法,可见此人政治功底之深。

  百官见解缙如此说,对其看法顿时改观。原本因“教材之争”站在解缙对面的官员,也在这一刻认识到,解缙这个人也不是那么令人讨厌,还是会护大家周全的。

  解缙听着朝臣低语,就知道自己做对了。

  可他还是错了。

  朱允炆站了起来,向前走了两步,严厉地看着所有官员,威严地说道:“忻州府衙强取豪夺,欺压百姓,致丧白衣,如此恶劣行径,与强盗何异?茹瑺代忻州府衙给百姓认错,道歉,当真是丢了朝廷颜面?既然你们一个个都如此要脸,那为何要做出这种事,难道这不比道歉更无耻,更丢人?”

  “朝议纷纷,弹劾漫天,朕看到你们只是在意脸面,却无一人谈及忻州府衙所犯不法!你们认为茹瑺为何要将忻州知府等人押解京师?!他就是希望你们看清楚,罪过和脸面哪个更重要!怕丢脸,就应该珍惜自己的脸面,自己不珍惜,反而怪别人,真乃荒谬至极!”

  “内阁拟旨,茹瑺扶危墙于既倒,挽民心于惊涛,为正臣典范,加封武英殿大学士,赏赐锦罗绸缎!这些奏折,谁写得谁就拿回去,好好想想自己错在哪里!”

  朱允炆没有被解缙牵着走,选择骑墙的处理办法,两边都不得罪,而是选择了认可与支持茹瑺,同时让百官反思。

  至于他们会不会心怀不满,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了。

  有些官员,用不了几年就会离开朝堂,他们的小心思,就随他们去吧。

  无论如何,茹瑺这件事终于结束了,原本应该是惊涛骇浪,舟船倾覆,结果却成了风雨飘摇,不动如山。

  郁新暗暗叹息,朱允炆说得没错,茹瑺之事的背景是忻州府衙强取豪夺,可所有人都没有问一句为什么,只关注茹瑺的行为本身,并不断进行攻击。

  这就是所谓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吧。

  “解大人,后日孙女满月,可要早点来。”

  郁新走向解缙,含笑道。

  解缙微

  抬眉头,看着平和的郁新,点了点头,道:“既是满月酒,自要早点去。”

  郁新与解缙说说笑笑,离开奉天殿。

  受茹瑺之事冲击,纷乱的教材之争也逐渐走向和解,说到底,还是政治对抗没有结果的结果。

  守旧派弄不死革新派,虽然革新派根基浅薄,核心人员以新进入朝廷之人为主,但他们的靠山是朱允炆,朱允炆不让他们倒,那他们就倒不了。

  而革新派也干不掉守旧派,说来滑稽,他们的靠山也是朱允炆……

  斗来斗去,不过是皇权制衡的把戏。

  朝堂难得清净了两日,朱允炆雷打不动,上午在武英殿处理政务,下午就跑到后湖钓鱼,不说马恩慧,就连淑妃、宁妃等人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但她们都很聪明的闭口不谈。

  不回后宫,那就不回吧,反正后湖比后宫好多了,至少有山有水有风景。

  坐在湖边,朱允炆正与马恩慧谈笑着一些趣事,双喜走过来道:“皇上,安全局指挥史大人求见。”

  马恩慧将鱼竿插在石缝中,看了一眼朱允炆,带着几分幽怨,道:“那臣妾回避?”

  朱允炆点了点头,不给马恩慧欲擒故纵的机会。

  马恩慧只好郁闷地去了一旁的凉亭,去找宁妃等人说话。

  顾三审行礼。

  朱允炆询问道:“事情调查的如何了?”

  顾三审拿出了一本册子,呈送上来,说道:“按刑罚记录,并结合宫中老人回忆旁证,前尚服吕珊、神宫监丘贺等人,皆因犯错受过刑,其中吕珊重责三十杖,丘贺重则六十杖……其他官员大抵相当。”

  朱允炆看着湖水,目光中有些悲伤。

  六十杖,这估计还是留情了,若不留情,二十杖就足以把人给打死。伤了,抹上药养几个月容易好,可挨打的痛苦与仇恨,不是药可以医治的。

  他们有着共同的悲惨,他们成为了一类人,就这样,苟合在宫中,然后,密谋着什么。

  回顾历史,也不是没有被宦官、宫女-干掉或差点干掉的皇帝。

  比如宦官宗爱,这个家伙就是个猛人,可以说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强横太监,什么刘瑾、魏忠贤,和他比就是小儿科。

  宗爱不仅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封王的太监,还是唯一一个干掉两个皇帝的太监。而他干掉的皇帝,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敬寿帝拓拔余。

  而引发宗爱杀害拓跋焘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拓跋焘脾气暴躁,杀戮无常。

  这一点,朱元璋也有……

  再比如唐敬宗李湛,也是因为好玩、残暴,被太监刘克明等人还干掉,还有被宫女用被子活活闷死的晋孝武帝司马曜,差点被宫女勒死的明嘉靖皇帝……

  皇帝也只有一个脑袋,也不是真龙,如果不得人心,一样可能会被人整死。

  虽然明代历史只有一个不太成功的案例,但谁能保自己身边就没几个心理阴暗,被太祖整过,将账记在自己头上的家伙?

  7017k